音乐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人物传 >

扬剧名家张月娥为《鸿雁传书》的首创者

时间:2017-01-16 10:46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邵泽之 张静 点击:




扬剧《鸿雁传书》 自1954年后再度名扬天下后,中国戏剧艺术大师、中国戏曲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张庚称这个戏为诗剧。他十分酷爱之,认为这出戏出之老艺人张月娥之手。是不是张月娥首创,作为一个资深学者在张月娥1956年逝世后是难下结论的。作为扬剧名家张月娥的嫡系后輩在其逝世60年后应当如实地讲明其首创《鸿雁传书》的來龙去脉,以飨戏剧界及戏迷朋友们,以慰张庚大师!
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來
——老艺人张月娥在上海滩无意创作出《鸿雁传书》


三十年代张月娥在上海
1920年11岁的张月娥与义兄潘喜云一起离开家乡公道镇赴上海闯荡江湖,到上海后入香火戏班(后称维扬大班、又叫“大开口”) ,边学边演旦角戏,糊口谋生。张月娥自幼喜爱唱戏,十分聪颕,年轻时有一个好嗓子,不但音域宽,而且高音突出,音色细而圆,真假声并用,转换自然。通常演唱时他用降b调,这是一班男演员无法做到的,而张月娥就有这绝活儿。凭此张月娥在学演戏过程中,博取众长,融会贯通,锐意创新,独成一格。他将“大开口”与“小开囗” 唱腔融为一体,设计出“半句相错”的对唱形式,声色俱佳,得到群众好评,成为维扬戏“四大名旦”之一,被誉为苏北梅兰芳。《上海戏剧志》(扬剧)记载:“30年代,扬剧在上海进一步发展,一度有十余个班社同时在上海演出……并拥有一批有影响的主要演员,如潘喜云、臧雪梅、张月娥、金运贵、十岁红、十龄童、高秀英等。此时,扬剧在上海已成了重要剧种之一。”这就是说张月娥在维扬戏众多名家在上海演出时也获得名角殊荣!
正当张月娥艺途走向輝煌之际,1936年夏张月娥发妻陈氏突患重病。当发妻在上海大世界当经纪人的两个弟弟看望姐姐时,向姐夫张月娥讲了一则戏剧好新闻。真是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
当时妻弟向姐夫张月娥讲的戏剧新闻是; 江西有位戏剧家熊式一,被大学者徐志摩赞为“中国研究英国戏剧第一人”。1931年,熊式一凭着与萧伯纳的深厚友谊决定前往伦敦大学拿文学博士,结果未拿到。当时伦敦有位洛克哈德爵士曾在香港任职40多年,热爱中国文化,尤其京剧,在交谈中,反复要求熊式一将京剧《红鬃烈马》 译成英文。熊式一客随主便,用了6个星期,将《红鬃烈马》 改成一出喜剧,名为《王宝川》 ,英文名为《珍贵河流夫人》 。正式上演后,引起巨大轰动,连演三年,计900多场,经久不衰。当时英国女王先后8次到场观看,很受英国人欢迎。去年又受邀到美国百老汇演出,连演100多场,在美国同样取得巨大成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也亲临剧场观看,很喜欢《王宝川》 。这就叫“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姐夫你现在也是维扬戏中的名角,也常演拿手好戏连夲剧《王宝钏》,因何不学学熊先生也搞次革新,也搞出一出《王宝钏》新戏出來。说者有意,听者有心,这时在张月娥脑中萌发出创作新戏的想法。
过了一段时间,张月娥发妻陈氏因病医治无效过世了,留下两个女儿。张月娥步入伤妻之痛之中。其义兄潘喜云劝他节哀,人死不能复生,还得以事业为重。其妻弟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你如真怀念已故姐姐,就想方设法搞出一出人人欢喜的王宝钏戏來,以告慰姐姐在天之灵!”接着,张月娥很快调整好心态,毅然决然地下决心在新年前创作出一出《王宝钏》 新戏出來!
这出《王宝钏》 新戏如何定调?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处置?在张月娥脑中一直思考的想法。有一天,张月娥突然想到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牧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親,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说苏武在某沼泽地牧羊。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回汉。后來人们就用鸿雁传书。突然大悟,我何不搞一出《鸿雁传书》 新戏來?!
 《鸿雁传书》主题定了,那以什么形式演出呢?《王宝钏》是张月娥的代表作之一,已演多年,深受群众欢迎,不宜以长剧出现,最好以短剧为佳。张月娥思來想去,决定借鉴独幕话剧的形式,來演一人主演的独幕维扬戏,也就是一出折子戏。大意是,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载,矢志不移盼夫归,歌颂其忠贞不二的爱情观。一日,王宝钏在武家坡挑野莱,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喚,人、雁互动,王宝钏敬请鸿雁传书于平贵夫,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书,倾诉对爱情忠贞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这出戏必将成为千古佳话。
《鸿雁传书》 主题定了,形式定了,那开场白如何扣人心弦?结尾如何发人深思呢?张月娥敲定开场白时,从思念发妻的深情,接着又想到屈原赞颂的湘君夫人与湘君的牢不可破的真情,连想到王宝钏与薛仁贵忠贞不二的爱情,于是戏一开始,先釆用”双蝴蝶”曲调唱四句词;
      闷似湘江水,
      涓涓不断流,
      有如秋夜雨,
      一点一声愁。
接着道白;”奴家王宝钏,自从薛郎投军去到西凉,至今一十八载,未见音信归來,看今曰天色尚早,我不免去至武家坡前盼望于他,顺便挑些野菜度日便了!”
世界东方,有江名湘,发源桂壤,神韵流淌。这段“双蝴蝶”以湘江开唱,这里借用湘江里湘夫人与湘君的纯真的爱情故事,烘托出王宝钏与薛仁贵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观。虽然现在很难见到听到这段唱腔,笔者在戏曲音乐专家武俊达先生于1954年担任执行编辑《扬剧曲调介绍》时,编辑了由张月娥唱,侯澄阶记“双蝴蝶”唱腔如下:

虽然四句唱词不同,但为同一曲调,因而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当年张月娥唱腔的真谛。
再看,张月娥将《鸿雁传书》 的最后一段作为全剧的高潮。剧中,王宝钏;(双手将鸿雁捧起,抛向空中,鸿雁凌空而起,一边鸣叫,一边展翅向西飞去,直冲云霄,王宝钏惊喜万分)
(唱):只见鸿雁腾了空,
      王宝钏十几年來才露笑容……
      从今后,
      我夫妻抛却愁闷,
      改换笑容,
      永不离分,
      同偕到老,
      患难相共,
      我夫妻永远把你铭刻在心中!
这段唱词当年张月娥主要是用”半句相错”的对唱形式唱响的。唱完后观众掌声不断,经久不衰,回味剧情,感想颇丰。
张月娥首创的《鸿雁传书》 于1937年新年在上海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故而在春节期间又继续上演,共演两个月,天天客滿,得到群众一致好评。当年号称维扬戏”通天教主”的周荣根看了这出戏后,盛赞张月娥一个人在30分钟左右时间内演出一出精彩的好戏,真是个天才啊!我们扬州戏人才出众,大有希望!其义兄、上海维扬戏剧公会理事长潘喜云看了义弟张月娥的演出后激动地说,好老弟真行!在我们维扬戏各路行家在上海大显身手,百花齐放时,你老弟也不甘示弱,“红杏出墙”,带了个好头!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秀英困境中得张月娥无私相助一举夺魁
1954年,江苏建省后首次召开人代会。经省领导决定在扬剧界产生一名代表。因为省扬剧团处于老大哥地位,自然这名代表就安排在省扬出。当时高秀英虽然是主要演员,因其年已逾40岁,在旦角位置上已屈居第二,连团里排演的重点戏她都轮不着,无论是她本人,还是团里的同事,都认为省人民代表光荣而神圣的头銜,三杆子也不会打到她头上。可是当时主持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局的领导都力主人民代表一定要代表人民,在群众中有牢固基础,为广大扬剧人爱戴。当省人大代表大红证书送到高秀英手上,不仅震惊了全团的人,而且高秀英也目瞪口呆,热泪盈眶,仿佛是在梦中!


1954年高秀英饰王宝钏剧照
高秀英当选省人大代表,在政治上是喜从天降!可当年即将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省扬剧团当时只安排《袁樵摆渡》 和《挑女婿》,均没有高秀英的戏。这样的建国后首场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已当上省人大代表的高秀英无位置,不仅愁坏了省文化局剧目审定组的同志,也愁坏了高秀英。高秀英心想作为一个戏剧人光有名、不发声,这怎么办?高秀英和其夫高玉卿无奈之下只好双双去南京市实验扬剧团找团长、义结金兰大哥、扬剧名家张月娥处求助。张月娥乍一听,当时也觉为难。高玉卿再三说道,万望大哥看在同我与秀英皆是同乡、同友、同道、同台的情份上,帮我们度过这一难关。张月娥笑着回道,事出突然,让我好好想想,过两天一定给弟妹俩一个圆满答复。
据《扬剧名旦高秀英》 第十章中说; 省文化局剧目审定组的同志对高秀英的演出剧目正在打乱锤的时侯,南京市实验扬剧团团长张月娥跑来献策。张说;”我倒想起一个戏來,是其他剧种所沒有的。”
吴白匋等忙问;”什么戏?你说说看!”
“《王宝钏》”
大家一听《王宝钏》 ,都连连摇头,因为这个剧目,京剧已唱了近百年,特别是近代素有京剧老祖宗之称的王瑶卿,他的”王八出”,早已被人誉为”八绝”,哪里还唱得过他。
可是张月娥却不以为然,他慢条斯理地说;”王宝钏的戏是很多,不过……”
“不过什么?”不过其中有一折《鸿雁传书》 是其他剧种都没有的,不但是青衣戏,而且是唱功戏,独角戏,可以充分发挥秀英所长,并能较好地安排’ 堆字大陆板’ 。”
吴白匋等一听扬剧有《鸿雁传书》 一折戏,立即兴奋起來,因为它太适合高秀英了!
但,过去扬剧唱《鸿雁传书》 并没有单独作为折子戏演过,而且是没有固定台词的幕表戏。
吳白匋听过张月娥的介绍,马上问;”你可知道,过去扬剧谁演过?”
张月娥说;”我就演过,不信,那天我演给你们看,审定审定。”
就这样,找个适当时间,张月娥便粉墨登场将《鸿雁传书》 演了一遍,得到省文化局领导和剧目审定组同志普遍的支持和赞赏。当即决定由南京市文化处干部何鹤协助加工整理,并负责该剧的导演工作。
当年的新文艺工作者何鹤在读完高秀英送來张月娥珍藏多年《鸿雁传书》 幕表戏演出提纲后,被其中浪漫主义色彩所感染,在激情驱使下执笔撰写出《鸿雁传书》 新剧本。
高秀英接到排戏任务到赴上海参加会演只有九天时间,而这九天中她有七天在开省人大会议。由于张月娥无私相助,不仅与何鹤合作整理出新剧本,而且将曲调、表演、化妆等方面提供一个完整模式; 何鹤尽职尽责地指导,以高秀英说戏为己任; 再加上这出戏非常适合高秀英的戏路,再加上她十分勤奋、刻苦,她利用省人代会会议间隙读词,研究剧本,领会人物思想感情,晚上到南京郊区汤山慰问部队演出,她趁演出前,天还没黑,一边观察天上飞的鳥和雁,一边想着剧本所规定的情景,看雁如何在空中盘旋,如何起飞与下落,借以丰富自己的记忆和训练眼神; 夜里,因为脑子里总在想着剧本,睡不着,就干脆起來到院子里去练身段。
高秀英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在当时是鲜为人知的,因为当时省扬剧团排练场不鸲,这个戏只有一个角色,所以,这个戏的排练从始至终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在团里排过,有时就干脆到导演何鹤家里说戏,或者到距何家不远的市文化处内随便找个地方走走场。
高秀英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正式汇报演出之日,由于其唱念舞十分动人,深得人心,场内掌声雷动,叫好声不断。最后,高秀英听到自己荣获演出一等奖殊荣时,激动的泪花滾滾流。高秀英终于迎來了”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自此,高秀英不仅获得省人大代表殊荣,而且在艺术上也获得新中国扬剧第一名旦的美誉!而无私帮助高秀英度过困境的扬剧名家张月娥也获得出版《鸿雁传书》 的版权及华东戏曲观摩会的奖状。可以说是扬剧界強強合作双赢的典范!
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万年
——扬剧经典《鸿雁传书》 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 书中有名


1992年10月出版的江苏卷
《王宝钏》 一剧是维扬戏时期著名男旦张月娥的代表作之一,随后他又首创出独角戏《鸿雁传书》 ,很受群众欢迎。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前夕,张月娥无私相助高秀英,主动粉墨登场演出《鸿雁传书》 给省文化局及剧目审定组领导观看,获得赞扬不绝,当场敲定由高秀英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高秀英不负众望,一炮唱红,一举夺魁,遂成为新中国扬剧第一名旦。接着高秀英又收扬剧后起之秀李开敏为开山弟子,李开敏凭演唱《鸿雁传书》 入门,终成为“高派艺术杰出传人,扬剧唱腔优秀代表”(省文化厅原厅长王鸿书赠题词),成为扬剧第二代名旦,最终获得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这样,《鸿雁传书》 经张月娥首创,高秀英、李开敏等接力棒式的传唱,已在华东地区出彩,大江南北唱红,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深得戏剧行家的好评!1992年10月出版发行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 将扬剧经典《鸿雁传书》 编辑在书中,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顺理成章之举,更是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需要!
那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 是如何阐述扬剧经典《鸿雁传书》 的呢?
首先由刘一飞、陆声洪两位作者对扬剧名家张月娥进行简介。言道; 张月娥,[1909一一1956]    扬剧演员。工男旦,亦演小生。原名张文龙,字海清,江苏扬州人。自幼受香火戏熏陶,稍长即师人从徐云山学戏。后又效法胡玉海[艺名小皮匠] 腔之妩媚甜柔,撷取十岁红之唱腔之爽利清新,又博取众长,融会贯通,锐意创新,独成一格。所唱大开口[七字] 、[十字] 、[船调] 、[泼水调] 、[斗法调] 诸腔,一改过去大开囗雄健高亢有余,抒情惋约不足之病,刚柔相济,腔里含情。如《白蛇传、水斗》 既唱出对法海的忿怒,又唱出对许仙眷恋的复杂感情。20世纪30年代,仰慕名旦臧雪梅[堆字梳妆台] 、[数板] 及《五子哭坟》 和《化钗》 著名唱腔,字斟句酌,刻意揣摩; 又倾心于扬州清曲名家王万青演唱清曲之”字清、腔纯、板正”,并引用于自己演唱实践中。在《斩经堂、吴母训子》 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中的[梳妆台] 、[大陆板] 中,不仅运用了”堆字”唱法,还运用了传统”摊破”的方法,将原只用一句唱词的句幅,被句摊成二句或三句唱词,而且句逗分明,字准腔顺。1950年与臧克秋[艺名小狮子] 合作,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镇压特务缪凤池》 和《黑户》 ,轰动一时。后又与何鹤合作编写折子戏《鸿雁传书》 ,由高秀英于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奖。为此,张月娥获大会颁发的奖状。张月娥为了扬剧后继有人,从1952年到1955年三下扬州招收学员,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及扬剧教师。              
接着,戏曲音乐专家武俊达先生为扬剧名家张月娥精选三段唱腔以供读者欣赏与研唱。 其一为,
 
其二为,
 
其三为, 

最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 对扬剧经典《鸿雁传书》 选场如下:

(这段“双蝴蝶”四句唱词系1959年省扬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在版权法不健全的情况下某人明知《鸿雁传书》两编者中张月娥已逝世、何鹤因在“反右”运动中受省文艺界某反党分子株连而下放盐城,竟不同何鹤商讨,擅自更改的。故中国戏曲大师张庚说:他只喜爱1954年版《鸿雁传书》唱片)
“选场”最后一段唱腔,就是1954年张月娥向省文化局及剧目审定组领导鼎力推荐,由高秀英赴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唱《鸿雁传书》,可发挥高秀英[堆字大陆板]的长处。果不出所料,经高秀英一唱成名,这[堆字大陆板]便成为“高派艺术”的精髓,群众喜爱的绝唱。其唱腔如下:
 




在《中国戏剧音乐集成·江苏卷》出版十周年之际,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在90大寿喜宴上,毅然决然地收下扬剧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徐秀芳作为关门弟子传承“高派艺术”,让扬剧经典《鸿雁传书》在世间永远接 力棒式地传唱下去。



1955年《鸿雁传书》剧本
在《中国戏剧音乐集成·江苏卷》出版发行第二个十年之后,当代扬剧名旦、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又毅然决然地收下新世纪扬剧新秀佼佼者汪小艳龚莉莉为徒,接力棒式地将扬剧经典《鸿雁传书》传唱下去、经久不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笔者坚信在当代扬剧名旦徐秀芳领军人物率领下,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使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在全国唱响,让扬剧走向世界!这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25)
89.3%
踩一下
(3)
10.7%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