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人物传 >

李开敏扬剧的 “小窍门”

时间:2022-08-17 17:47来源:扬州发布 作者:金沙人 点击:




李开敏扬剧的 “小窍门”

■金沙人

国粹京剧的形成,扬州功不可没。徽班进京从扬州出发,当时也许没人注意,一干戏班子乘船沿运河而上,车马劳顿,走一路,演一路,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京城,后来成为中国戏剧界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由此开始与秦腔、昆曲、汉剧等全国各地剧种切磋竞技,借鉴吸收,融会贯通,自成一派,铸就京剧。

孕育过京剧的扬州,尽管戏剧传统悠久,但形成扬剧的历史并不长,真正为社会认可的是在上世纪初,而且是“出口转内销”,先是在上海名噪一时,而后荣归故里,维扬文戏成为戏剧百花园中娇艳的一朵。扬剧开山立派,筚路蓝缕,臧雪梅、高秀英、金运贵等,靠“两头红”等独家绝技让扬剧脱颖而出;李开敏、汪琴、姚恭林等,靠传承创新让扬剧发扬光大;徐秀芳、李政成,以及孙爱民、葛瑞莲、赵紫君、王瑞如等,靠勤奋踏实挑起了传承扬剧的大梁。

扬剧是扬州文化的根脉之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使命所在。毋庸讳言,扬剧在社会转型中遇到了困难,且不说文化多元消费让扬剧不再是主要选择,也不说现代审美变化对扬剧提出与时俱进的要求,单说一个观众流失,特别是年轻戏迷不多,就让人头痛不已。如何扩大扬剧“朋友圈”,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扬剧?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似乎“斗大的馒头无处下口”,但我一直认为,只要找到头绪,也就能找到破解之道。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承担了“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正集中培训。日前,我与院长邵萍联系,获得课表后,利用一个上午,专门去蹭了一课。主讲人是艺术经验、理论、成果颇丰的戈弘先生,讲的是《扬剧唱腔的演变与流派的形成》。作为门外汉,尽管我在课堂上坐了一上午,对扬剧唱腔并没有听出多少名堂,但几个小故事倒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讲到李开敏时,触发了我有关扬剧长期疑惑不解问题的思考。

现代扬剧《皮九辣子》作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剧作者刘鹏春和音乐主创人戈弘,在上世纪80年代风华正茂,让地方小戏一直唱到北京,各种大奖抱了一大堆回来,戏剧界对扬剧刮目相看,这是他们痴心艺术、不图虚名的自然回报。戈弘老师介绍,《皮九辣子》中火乡长的扮演者李开敏,在剧中戏的篇幅不大,但分量很重,那一段声情并茂的演唱,将皮九辣子由老实变油滑的性格演绎得传神到位,其清丽流畅、婉转柔美、跌宕有致、刚柔并济的唱腔特色,展示了李派卓尔不凡的风采。

向经典致敬,可以虚怀若谷,汲取前进动力;向历史学习,可以读史明理,找到破解之道。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干事不难?干成哪样事不难?真正的高手是知难不喊难,而且还能举重若轻,化难为易。看看《皮九辣子》当时李开敏的表演即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扬剧艺术,什么是大家风范,那种艺术魅力超越了方言障碍,只要跟着剧情演绎,合着音乐节奏,你完全可以在优美的唱腔中心领神会。当下扬剧暂时的生存困境,不妨从李开敏等老一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中,找点办法,他们从艺的“小窍门”是个有待挖掘的富矿。

为人民而唱是李开敏的不变初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艺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大问题?在艺术追求面前,为自己成名成家而唱,固然是个人的自由,我们犯不着说三道四,但由于功利色彩太浓,往往揠苗助长,可能适得其反,让一棵好的艺术苗子就此葬送前程,即或一时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令人扼腕叹息。而把人民放在心里,以人民的需求为自己的追求,就会不图虚名,只为艺术,始终想着如何让自己的表演更能打动人心,有这样一种境界在,自然不愁艺术水准的提升,事业成功也会水到渠成。

李开敏的一生,便是为民表演的一生。走村串户唱,大街小巷唱,宽敞会场唱,简陋的戏台也唱,不摆架子,不讲条件,只要人民有需要,就有她的身影,积累了口碑,培养了戏迷,推广了扬剧。流行音乐固然对当代文化消费市场构成了冲击,但只要为人民歌唱,传统戏剧照样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1992年全国金唱片奖,李开敏以百万张扬剧唱片的骄人业绩,在与流行音乐的比拼中胜出,获得殊荣,这可是戏迷自掏腰包为欣赏扬剧艺术,对李开敏艺术事业的充分肯定,其传奇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激励着后辈们砥砺前行。而那些只想尽快成名成家的急功近利者,一遇困难,往往只会埋怨社会环境变化,责怪年轻人有眼无珠,或者还有其他提不上嘴的理由,而对自己心中是否有人民往往从不自省。

永不自满是李开敏的立身之本。李开敏天生有戏缘,不然就不会在13岁时以一段“秋风起来秋风凉”直接加入扬剧团,不然也不会在17岁时以《玉簪记》一炮走红,从此一路凯歌高奏。她更了不起的是,有天分,又勤奋,还谦虚好学。向清曲大师王万清学虚声唱法,向音乐家武俊达学乐理知识,后又拜入扬剧大师高秀英的门下,成为嫡传的大弟子;学了同门又学其他剧种,京剧、淮剧、锡剧,凡是对扬剧唱腔艺术有改进帮助的一切有益知识,都是她学习吸收的对象,她从艺的一生就是永不自满的一生,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正由于有了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使得她的唱腔一直与时俱进,愈臻完善,成为继高秀英之后又一代表性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殊荣实至名归。戈弘老师深情地说道,创作《皮九辣子》时的反复推敲,创演互动,让他至今难以忘怀,特别是李开敏的悟性灵性令人叹为观止,对唱腔,李可敏可以说是一听就会,一说就通,更厉害的是能融会贯通,二度创作让唱腔更完善,提升了剧作。

艺无止境,李开敏等老一辈艺术家,不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便以绝对权威自居,而是深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暂时的领先不等于永远的率先,一旦不学习便会掉队,从而始终自警自惕,不过高估计自己的艺术成就,不漠视同仁的艺术进步,把“戏比天大”的信条,化为谦虚好学的实际行动。时至今日,面对困难,对比前辈,难道我们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戏剧好不好,人民用脚投票,欢迎与否,大家心中有数,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对这一点更应该心中有数。

李开敏的成功,个人潜质天分是前提条件,不懈努力也是必备条件,但坚持为民歌唱和永不自满,才是一个艺术家成功的“窍门”。这个窍门虽小,但要掌握有时还很不容易,更可怕的是,稍有成功便不淡定了,对浮名虚利乐此不疲,一旦不如意,便忘了为民服务的责任,把“小窍门”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很多式微剧种共同的教训。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2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