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扬剧情缘 王喜根 《恩仇记》取材于扬剧传统幕表戏《僵尸拜月》。故事说的是,战乱时期,青梅竹马的恋人菊香与施子章失散。一日,菊香陪小姐游春,巧遇施子章。小姐卜巧珍目睹两人恩爱背影,意乱情迷竟失落罗帕而不知。后被化名王安邦的邓炳如所捡,他借机赚取倾心,两人暗结丝罗,巧珍身怀有孕,邓炳如却踪迹全无,卜父登楼窥破真相气绝身亡。此时传来施子章高中喜讯,于是主仆进京投奔,行至五里墩偏遇邓炳如,邓反目成仇一足致卜巧珍命赴黄泉。菊香誓死报仇雪恨,在施府意外与仇人相遇。原来邓炳如为施子章恩公之子、胞姐秀琴之夫。施子章在情与法、恩与仇之间踌躇徘徊,最终将邓炳如绑赴刑场。
该剧1957年由江苏省扬剧团首演,周小培成功塑造反角邓炳如,在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二等奖。周小培(1920年-2006年),15岁从艺,师从叶东成、周殿魁,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南京、扬州、镇江一带就有了名气,深受广大扬剧戏迷喜爱。他主攻小生,其嗓音高亢圆润,字正腔圆,舒展流畅,悦耳动听,尤其在声腔方面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亦称“周派”。他是扬剧界第一批著名演员,被媒体和观众誉为“扬剧泰斗”。
1964年,周小培转入邗江县扬剧团,那年他率团到邵伯大会堂演出《恩仇记》,我有幸一睹周先生风采,他的跑驴调:“家中事情安排定,收拾收拾上南京”、“ 天上星星伴月亮,内弟做官我沾光”等唱段,我至今记忆犹新。
《恩仇记》演出结束后,全场掌声经久不息,戏迷纷纷登台献花。李政成扮演的是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施子章,他的唱腔高亢有力、清脆爽朗、华丽飘逸;他的表演洒脱、帅气、声情并茂,不愧为当今扬剧界生行的头把交椅。在后台,我紧紧握住李政成的手感慨良多:“时隔48年重观《恩仇记》,一个是‘扬剧泰斗’,一个是‘扬剧王子’,艺术一脉相承,表演如火纯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扬剧省级传承人,你功德无量!”
扬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由江都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江都是扬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2007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扬剧之乡”,演唱扬剧和观看扬剧,已成为江都人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我母亲就是一位扬剧迷,她是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英的“粉丝”,《鸿雁传书》堪称她的最爱。高秀英(1913年-2004年),扬剧“高派”创史人,14岁入上海扬剧班社“永乐社”随范春奎学艺,18岁正式挑班在上海、南京、扬州等地演出,成为上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扬剧四秀”之一(高秀英、王秀兰、黄秀花、陈秀珍)。她的嗓音高亢激昂、宽厚明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演唱吐字清晰、韵味甘醇。她创造的“堆字大陆板”唱腔,成为扬剧唱腔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凭借“堆字大陆板”在扬剧舞台艺术七十余年的生涯中,不断巩固扬剧第一人的地位。
从记事起,我时常听到母亲哼唱《鸿雁传书》中的精彩唱段:“只见鸿雁腾了空,王宝钏十几年来才露笑容,但愿你一路平安把信送,我夫妻永远把铭记在心中!”偶尔也来句道白:“鸿雁哥哥,请你稍待片刻,我来写好书信请你带走”、“鸿雁哥哥呀,我夫妻团圆就全仗你了”。通过她的哼唱,我也知晓了华素琴、王秀兰、金运贵、筱荣贵、周小培、“十二红”李开敏、汪琴等一批扬剧著名演员。
受母亲影响,我三姐也酷爱扬剧,她经常把自己喜爱的唱词抄在一个小本子上,那些 “探亲调”、“补缸调”、“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堆字大陆板”等曲牌名,都是我从她小本子上得知的。她嗓音条件不错,只是身材条件略差些,也算文艺表演积极分子,厂里排演现代扬剧《江姐》,她还当过群众演员。
学唱扬剧在我家乡实在不是难事,大运河疏浚工地上,清晨大喇叭一响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百岁挂帅》、《恩仇记》;轮船码头候船室《补缸》、《王小楼磨豆腐》、《小寡妇上坟》、《僧尼下山》、《瞎子算命》整天连轴转;广播站除了转播新闻,就是播放扬剧唱片。 “书房门前一棵槐 ,一对书生下山来,前面走的是梁山伯,后面跟随著我那贤弟祝英台。”如果连扬剧《单下山》前四句都唱不上来,那肯定被人骂“残废”。
由于耳濡目染,我十分喜欢扬剧那种特有的欢乐、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等到我想学的时候,“文革”来了,全国上下只唱八个现代革命样板戏,其他都成了“封资修”。没有选择,老师上音乐课只教唱样板戏选段,我则满怀虔诚跟着学,倒也唱得字正腔圆、舒展流畅,老师经常让我在课堂上示范演唱。1970年底,江都县扬剧团到全县各个中学招收学员。那年我刚16岁,嗓音条件良好,长相也对得起观众,学校老师就推荐了我。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招生的同志来了,神使鬼差,学校里竟找不到我这个人。因此,我和扬剧失之交臂。
在和李政成先生聊天时,我提起了这段扬剧情缘,李政成哈哈大笑:“那天要是找到你,你的人生也许要重写了!”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