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镇江扬剧的一段往事

时间:2012-10-10 23:17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刘 仆 点击:




 

《包公自责》剧照 庄伯式 提供

 

 

  崔东升,这位镇江扬剧团著名艺人,离开我们近20年了。他对镇江扬剧事业的贡献,仍令人难以忘怀。

  “文革”后,扬剧刚从凋零中走向复苏,崔东升从党的政策中看到这一古老地方剧的希望所在,积极敞怀献宝,将自己埋藏在胸中多年的“包公误断狄龙案”(后改为“包公自责”)故事倾吐出来,使扬剧剧目的创作,进入一个新天地。由于他受个人文化水平限制,剧本难以达到演出要求。市文化局领导看准了这个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古为今用的好题材,立即指派创作干部郁尔行同志前去帮助整理加工,终于获得很大成功,成为“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相结合”政策落实的一大丰硕成果。郁尔行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喜爱古典文学,尤其喜欢古典戏剧。读书期间,积极策划并参与话剧的演出。将名剧《名优之死》搬上复旦学校舞台,他本人也成为该剧主要演员之一。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去内蒙古某高校任教,“文革”中,曾保护过一些老同志(当时所谓的“走资派”),是一位典型的有“书生气”的文艺创作人才,用他的老师章培恒教授的话说,是厚道的人,绝不会昧着良心伤害别人以求一己上升。

  不出所料,崔郁二人,一经合作,一个“有错即改,有错必改”的新包公形象,终于在扬剧舞台上树立起来了。这个戏,在彩排以后,由文化局领导拍板去上海演出,听取戏剧界和观众的意见。可是到上海后,一连几天,未能演出,某些人心有余悸,怕政治上犯错误,这种心情也完全可以理解。旋即分管剧团工作的局领导赴上海督战,并明确允诺,“剧本如有政治上的错误,由拍板者承担应有的责任”。

  1979年10月,镇江市扬剧团在上海劳动剧场,首演《包公自责》,立即引起极大反响。《文汇报》当晚抽换了其他稿件,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演出照片及评论文章,标题十分鲜明地提出“扬剧包龙图误断狄龙案扣人心弦,包公请罪自铡,博得彩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全剧录音录像播放。山东某一领导,至上海看了此剧后,立即电告当地文化部门立即派人前来“取经”,镇江地委领导宋超同志,看到“文汇报”的信息后,立即指示地区文化局派人到上海对演出人员表示慰问。省文化厅也藉此机会在南京调演这个戏,向省委省府汇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瑾瑜对镇江市文化局在思想解放、推陈出新上的勇气和智慧,连连给予赞誉。1980第2期《上海戏剧》杂志,发表了《既有深思又有遐想——说扬剧“包公自责”的新意》一文,可以说,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真知灼见,也同时表达了上海戏剧界大多数同志的评价。江苏省内的主要报刊,也纷纷发表评介文章,予以赞扬和肯定:《江苏戏曲》1980年3月号上文章题目是《判错案以后的包公》,作者为吴火斤和陆炜;《别开生面 饶有新意——看扬剧〈包公自责〉》,署名袁振东,是《新华日报》1980年4月6日的为扬剧走向繁荣吹响的号角声;《执法如山 律己更严——看扬剧〈包公自责〉》,是《南京日报》1980年5月1日的专论。1981年第1期北京《人民戏剧》杂志刊登了剧团在上海演出的几幅剧照。而剧本作者崔东升、郁尔行的总结创作体会文章《敢于创新——创作“包公自责”的体会》刊登于1983年3月《江苏戏曲》杂志第3期上,题目中,一个“敢”字,一个“新”字,一语中的。

  再说崔东升其人,1914年生于江苏仪征,12岁到上海,随父亲崔少华学唱大戏(即“大开口”),可以说是出生于“戏剧世家”,后来又拜几位老艺人为师,又向京剧武生学习武功,13岁正式登台,先演花旦兼娃娃生,后改演武生、小生、红生等行当,由于博采众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很快声誉鹊起。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济公闹相府》,他演的济公活龙活现,神态毕肖,享有“活济公”的美名。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经整理编导过《西游记》、《封神榜》《白蛇传》《韩湘子》《莲花庵》《济公传》《彭公案》《秋海棠》等20余部连台本戏和单本戏。建国以后,他更为活跃,创作了《枪毙大头菜》《信陵公子》《消灭洋枪队》《二度梅》《解粮官》《借子》《红霞》《金凤怨》《崔金花》等大小节目三十余个,“戏篓子”之称名至实归。1954年由他编剧并与他人合作的扬剧《挑女婿》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中央文化部嘉奖,并被许多剧种移植上演。

  1987年夏,崔东升应邀参加上海扬剧联谊会成立大会,年逾古稀,又以带病之躯,满腔热情地登台,演出自己拿手戏《济公》一折,以示祝贺。艺术青春的活力,精湛的表演技艺,赢得一片掌声,用“雷鸣般”三字来形容绝不夸张。两年之后,他因病在镇江去世。

  《包公自责》一剧将崔东升、郁尔行紧紧联系在一起,二人自此过从密切,情感日深。崔东升又将《包公泪》(草稿)一剧亲手交给郁尔行,冀图再次合作,再创辉煌,可惜天不假年,崔东升于1989年春去世。

  一个好戏,要有好演员表演,才能表现剧本深刻的内涵,在《包公自责》中,当然也不例外,此剧由崔东升之子——崔万林导演,杨小明(饰包公),姚恭材(饰包贵),金桂芳、沙生益等主要演员群策群力,尽心演出,取得舞台演出的极大成功。

  如今,剧团已撤,演员已散,扬剧已跌至低谷,抚今思昔,感慨良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套餐”扬剧的命运又将会是如何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