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中国戏剧的命运——试以扬剧为研究对象

时间:2006-07-13 17:23来源: 作者:黑竹 点击:




中国戏剧的命运  ——试以扬剧为研究对象 
黑竹
                                          (供大家批判) 
    说老实话,《中国戏剧的命运》这个题目很让人为难,一是这个题目很大,似乎即使长篇累牍也不一定说得完,更不要说区区几千字了;一是这个题目很深,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戏剧家也不一定能说得透,更不用说才疏学浅若我辈等了。但还是勉为其难地说说自己的看法。 
目前,对中国戏剧命运的讨论其实已经有很多了,乐观者认为,中国戏剧的形势至少前景一片大好;悲观者认为中国戏剧即将而且正在走向消亡;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戏剧目前是虚假的繁荣掩饰了真实了衰萎,但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当然这需要戏剧工作者的坚守与全社会的关注。魏明伦先生在《当代戏剧之命运》的演讲中说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转引如下:“戏剧独占百花魁的年代虽然不复存在,但也可以争取在强手如林的百花园里保持一席之地。如果说,戏剧现状是总体有危机,某些局部有生机;那么,戏剧以后的状况则相反,总体不会消亡,某些局部会淘汰;一部分剧团、一部分剧种,会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一部分勇于变革,善于变革的剧种、剧团、剧人,会把大潮变为洗礼,在困境中自强,为戏剧争得一隅偏安。于卧薪尝胆中励兵秣马,熬过人心浮躁的转型时期。当人心澹定,文明成熟,社会更上层楼,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娱方式可能返朴归真,下一代人可能从电视电脑的网络之中分身出来,回归剧场,欣赏舞台艺术。”不能不说,魏明伦先生的眼光是远大的,认识是深刻的,笔者完全赞同魏先生的论断。 
     对于我们从事地方戏剧的人来说,现在问题的关键,似乎不在于今后戏剧的命运如何,而是我们怎么看待戏剧的现状与命运,这将影响到今后我们微观的剧种的命运。笔者想以扬州地方的扬剧来说说个人的看法。 
     扬剧是由流行于民间的花鼓戏(小开口)、香火戏(大开口)和扬州清曲融汇而成的,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剧种,在长江南北、运河上下有着很大影响。个人认为目前扬剧面临着以下的四大问题: 
    一、有历史无前景。首先说明一下,这里的无前景是说以目前的情形来看,缺少长远的打算与发展的潜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拥有演出班社几十个、大小剧目近500个,分布在上海、杭州、扬州、镇江、南京一带的广阔区域内演出。建国后,扬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1960-1965年,单是扬州专区扬剧团就创作、改编和上演了大小剧目18出。《夺印》一剧专区扬剧团共上演500多场,被全国50多个剧种、500多个戏曲剧团移植、改编上演,影响巨大。目前,扬州地区的扬剧专业剧团有扬州市扬剧团、江都市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与仪征市扬剧团,普遍存在负债严重、资金周转困难、演员老化、剧目陈旧、设备落后等问题。最严重的无疑是后继乏人,扬剧表演专业的学员,主要是靠市艺校的培养,但由于演出市场、专业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艺校很难招收扬剧学员,剧团后备力量的培养得不到保证,艺术队伍结构失衡,年纪轻、思想正、作风好、业务强,勇于开拓创新的艺术领导人才,编剧、导演、音乐创作等方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演员队伍在年龄和艺术水平构成上还没有形成良性梯次结构。 
    二、有演出无市场。2005年扬州地区各扬剧团的演出场次均在100场以上,有的团如江都市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演出场次更超过了200场,几乎达到了每三天演出两场的强度。但即便是如此频繁的演出,收入却很有限,扬州市扬剧团的“周周看扬剧”活动,虽然得到了企业的赞助,可是由于低价运营,还是形成了多演多亏的局面,去年“周周看扬剧”于年终邀请外地梅花奖获得者与明星举办了一场综艺晚会,才实现了略有赢余。而观众,更呈现出老龄化、结构单一化的尴尬局面,真正愿意看扬剧的人,只有固定的一批人。尽管周周看扬剧的成功运营使看扬剧的人多了起来,但局面并未取得根本好转。 
      三、有高原无高峰。即以文革后而言,扬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在全国、省、市获奖的扬剧剧目有《风雨潭》、《请客》、《解忧桥》、《盛世女丐》、《皮九辣子》、《史可法》等数十个,但缺少真正产生巨大影响,能够传之后世的力作,“十五”期间创作的作品还没有一部具备冲击国家精品工程的实力,甚至连入选江苏省精品工程的剧目也没有。一个剧种没有一部有分量的、并且还在继续演出的代表作品(文革前扬剧产生了《夺印》这一作品,产生了全国影响。但这一作品的成功,与其说是得益于其艺术成就,不如说得益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今天来看,这一作品依然有可取之处,但远远不能算是精品),这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情。 
    四、有改革无突破。各扬剧团改革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文化艺术团体的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还浮在零星动作上,主要是工资改革等方面,呈现了“简单化”的方向,产生的动力有限,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竞争态势,缺少应对之策;在确保社会效益前提下,如何发展艺术生产,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还有待进一步努力。二是对地方传统艺术本体的改革缺少综合思考,如何让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缺少胆略和措施。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历史遗留而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的,有些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出现的,也有的是我们工作不到位而产生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仅仅怪“艺术多元化的冲击”,似乎并不能说明问题。 
扬州扬剧界对此进行了思索与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的一些成就。扬州市文化局、扬州市扬剧团2005年开展了“周周看扬剧”活动,这对扬剧的演出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活动以扬州市扬剧团为主,邀请江苏省扬剧团、江浦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仪征市扬剧团、江都市扬剧团等省内所有专业扬剧团加盟演出,社会反响热烈,成为2005年文化扬州的亮点,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奖励。为确保“周周看扬剧”活动的成功举办,市扬剧团去年一年新创作、移植了《野猪林》、《三试浪荡子》、《珍珠塔》、《婆媳泪》等一批优秀剧目,全年上演的剧目多达27个,由李政成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让扬剧迷过足了戏瘾。2006年在上一年成功运作的基础上,该活动继续开展,市扬剧团创排了连台本戏《十把穿金扇》。这种连台本的演出在戏剧舞台上已经多年未见,在一批老扬剧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民营剧团是扬州戏曲界近年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机制以及管理制度上,对扬州戏曲做了一次大刀阔斧的创新。从第一个民营剧团汪琴艺术团1996年建立以来,扬州市已有十余家民营剧团,其中主要是扬剧团。民营剧团已经成为传播、发展扬州戏剧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民营剧团机制较活,实行演出劳务费制度,活力非常强。在江苏省第三届扬剧节上,爱华扬剧团的《雁归何处》获得了专家与观众的一致好评。汪琴艺术团聚集了汪琴、姚恭林等国家一级演员及国家二级编剧刘葆元等一批艺术家,先后创作了《帕米尔赤子》、《好民警陈先岩》、《好人高仁林》、《地平线下的彩霞》等一批优秀剧目,该团成立后共表演300余场,观众达2万多人次,在2005年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行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上受到表彰,这也是省内唯一受全国表彰的民营剧团。 
     包括扬剧在内的地方戏是中国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地方文化、服务地方人民等艰巨的任务的使命,任其消逝被淘汰是非常可惜与不负责任的。我们一方面要借助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尽量保护、扶持地方戏剧,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地方戏剧的活力,“要想人迷戏,先要戏迷人”,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努力继承,融合、发展、丰富,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在困境中自强,迎来新生!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