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综述 >

扬剧自有后来人---李政成同志先进事迹

时间:2006-07-01 23:09来源: 作者: 点击:




 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男,1969年出生,1977年学艺,1988年毕业于扬州戏校。现为扬州市扬剧团主要演员、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农工民主党扬州市委委员、扬州市政协委员、扬州市文联副主席。曾主演过《打金砖》、《挑滑车》、《狸猫换太子》、《宝莲灯》、《魂断深宫》、《布嫂》及《史可法》等近二十台大小剧目。曾获得上海白玉兰广播电视大赛白玉兰金奖;第二届江苏省优秀戏曲演员大奖赛二等奖;第三届江苏省扬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并于2004年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扬州市劳动模范、扬州十大新闻人物。

        李政成从事扬剧艺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1977年扬州市扬剧团排演《蝶恋花》,让他试演毛岸英,出乎预料的是李政成初出茅庐竟获得了成功,众目睽睽之下,每一举手投足,都露出了极高的戏曲天赋,较好地把握住小毛岸英未脱稚气却又早谙人事的性格特点。在那个文艺刚刚复苏的年代,《杨开慧》受到了观众非常热烈的欢迎,李政成塑造的小岸英形象更是令观众兴味盎然,他良好的艺术天赋不得不让老演员寄予后望,被剧团破格录取为学员。1981年进扬州戏校,坐科七年,接受了良好的艺术启蒙教育和严格的戏曲基本功训练。他不怕苦和累,冬炼三九,夏炼三伏,洒下了无数的汗水,终于成为同学中出类拔萃的好苗子。88年戏校毕业到剧团后,他从不懈怠,坚持练功,虚心求教。在学戏、演戏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塑造了《宝莲灯》中的沉香、《汉宫惊魂》中的刘秀、《魂断深宫》中的太子贤、《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武松杀嫂》中的武松、《布嫂》中的侯义武、《史可法》中的史可法等一个又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多次在各类艺术比赛中创造了优异的成绩。

         1998年对李政成来说,可谓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在古装戏中,凭借他漂亮的身段、扎实的武功、娴熟的戏曲程式,演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而演现代戏,就需演员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有深厚的功力。李政成清楚地意识到:现代戏不同传统戏,其角色都是观众熟悉的人物,象与不象,一目了然,如不能在这个方面取得突破,自然无法拨动观众的心弦。

       李政成在现代扬剧《布嫂》中饰演下岗青工侯义武时,年龄虽然与角色靠近,但性格却迥然相异,生活中的李政成很单纯,而侯义武则十分复杂,既玩世不恭,又不失正义;既聪明能干,又大事糊涂。好在李政成此时已学会了到生活中寻觅依据,他从周围的年轻人身上,朦胧地找到了侯义武的影子,并对这些信息素材进行思考融汇到角色的创作之中。李政成演出了侯义武街头卖布的神气;门口拉客的噱头;蒙骗买主的狡猾;路见不平的激愤;爱情失落的忧伤;创业成功的惊喜……舞台上的李政成从头到尾都是活脱脱的当代青年形象,丝毫没有传统戏中“才子佳人”的痕迹,为此,他在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得了表演奖。

      戏剧皆有高潮,艺术也有高峰,在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中,李政成饰演的史可法,可谓攀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由于该剧从尊重历史出发,没有构造扣人心弦的故事冲突,这就为营造剧场效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主创班子决定在表演艺术上力求突破,除对扬剧唱腔进行重大改革外,还借鉴话剧和影视手段,力图营造出新的视觉效果来弥补故事性不足的缺陷,并大大增强剧情的感染力。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李政成身上的担子可想而知。

       为了演好史可法,平时没有多少时间看书的李政成一下子钻进了故纸堆,他在史公祠整整呆了两天,把有关史可法的文史资料尽可能抄在笔记本上,然后,一边翻字典一边阅读消化,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向专家请教,“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逝去几百年的人物在李政成心中渐渐活了起来:史可法以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襟怀,诗人的儒雅,将帅的英姿,苦撑危局,报效民族,无力回天留下名节,临死不屈可歌可泣。后来,舞台上的李政成,一举一动果然让观众触摸到史可法的脉动,一词一句又带着观众深入到史可法的心灵。

         《史》剧中的扬剧音乐改革经过李政成的实践大获成功,史可法的唱腔凸现了浓浓的现代歌剧韵味,使传统的扬剧听来更加圆润、优美、流畅。比如:在“城下劝降”一场戏中,史可法有段咏叹调式的唱腔“我是弘扬忠义的晨号劲鼓,我是赞美尊严的大吕黄钟”,李政成运用京剧演唱技巧,一个高音区拖腔,上得很从容,且游刃有余,再伴之于合唱,其恢宏的气势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每演到此台下都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首次接触扬剧的年轻观众由衷地说:“想不到扬剧这么好听!”

        如何处理史可法的念白,也是《史》剧的难题,按扬剧规矩,当用扬州方言,但此样做很可能有失儒雅,如果用普通话,又明显不符扬剧的特点。李政成找到了一条途径:以扬州官话为基础,吸收普通话韵味,注意调整好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体现史可法的刚柔相济和遇事沉稳。在“燕子矶赋诗”一场中,史可法跪在船头吟出了“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的诗句。这里,李政成采用话剧朗诵的方法,将四句诗处理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舒缓起伏,高低错落,其最后一句“滴滴沉江底”,他先颤抖、克制,最后才让久久压抑的情感火山似地喷泄出来,呜咽之声与奔腾江水迸发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交响。

        《史》剧是战争戏,武打不可或缺,鉴于史可法的统帅身份,导演提出了“无对手开打”的要求,李政成在保卫扬州战役的戏中,将武术、舞蹈与戏曲武打程式有机结合,以剑花劈、刺、抖、挡与吊打、串翻身、劈岔、乌龙绞柱、腾挪滚翻的组合动作,再配合三维舞台空间与声、光、色的烘托,营造了一个非常壮观的战斗场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戏曲滑坡的今天,《史》剧在扬州大剧院连续公演了20场,几乎场场座无虚席。无论高层领导,还是普通观众都盛赞李政成的表演,称他把史可法演活了。在第三届江苏省扬剧艺术节受到专家好评,获优秀表演奖。

        尽管他在扬剧界已享有盛誉,且为当今这个剧种的代表人物,但他却自觉地远离傲慢和偏见、远离浮躁与浅薄。他虚心学习姐妹艺术的优长,向京剧学,向昆剧学,向越剧、黄梅戏学,向流行歌曲学,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优化自己的声腔。2003年秋,在上海举办的东方“戏剧之星扬剧王子李政成艺术风采”展示演出,集中体现了李政成的艺术才华和多年实践的成果。在《打金砖》中他学习掌握了京剧传统技艺和高难度动作,把一个帝王在酒醉后误听谗言,杀了功臣后的愧、悔及恐惧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演的昆剧《夜奔》是个难度极大的戏,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经过百遍的苦炼,终将繁难复杂的身段,走得干净利索、高吭吟哦、满弓满调,表现了百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帅气与豪情,同时显示了李政成唱念做表的功力。在《扫松下书》中,他扮演的张广才,是个衰派老生,他以扬剧石(玉芳)派唱腔为范,唱得苍劲老辣,将张广才这个老道热肠的长者演得从容、淡泊且显几分谐趣。《道情》是扬州民间流传很广的经典文化,他以长衫斗笠包装,以渔鼓简板传情,以流行歌的发声法与戏曲演唱方法相结合,使道情的旋律别具韵味。一曲“老渔翁”反复演唱,演绎了郑板桥的灵魂的情愫。专场演出从多侧面反映了李政成的可塑性及艺术修养。在上海、北京演出受到专家的好评,一致认为李政成是个难得的技术全面的戏曲生角演员,并一举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十多年的学戏、演戏经历,验证了李政成是一个敬业爱岗的优秀演员:他付出了同辈人不可比拟的代价,因演出足部大筋断过两次。因练功腰部摔伤,腰间盘突出,他没有动摇对扬剧事业的信念;扬城某企业曾高薪聘用,他婉言拒绝,他甘于守住虽然只有60%工资的那个演员岗位。在基本功方面可以说已实现了纵向的超越,但他不时作横向比较,寻找自己差距,确定新的奋斗目标:他以开放的胸怀,学习吸取一切姐妹艺术的优长,尤其在演唱方面向扬剧前辈、同行学习,向流行歌曲学习,向民歌学习,向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学习;为扬剧生行的声腔作出突破。做到既保持传统扬剧韵味,又增添时代气息,受到青年观众欢迎。在戏曲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刻,不负组织重托,欣然接受副团长的担子。

        李政成同志成为分管业务的副团长后,他一是抓建章立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坚持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且以身作则做表率。二是抓开拓市场增演增收,努力提高扬剧的影响和知名度,努力提高职工的收入。经常率团到农村乡镇为农民演出,又经常组织在城市小区为市民演出。2005年在扬州市区开展“周周看扬剧”活动中,在市文化宫演出40多场,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为文化大市建设做出了贡献。扬剧团2005年演出场次达到143场,收入80多万元。扬剧团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表彰。三是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剧团发展,在演职员中实行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全体演职人员双向选择签约上岗,对演出分配制度根据场次,角色拉开分配档次,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随着梅花奖、扬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德艺双馨演员等荣誉称号的取得,李政成同志仍然谦虚谨慎,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性演出活动。如送文化下乡活动,外出招商引资活动,慈善机构组织的义演募捐活动,中国剧协组织的梅花奖演员西北五省巡回演出等。李政成同志在荣誉面前不骄傲,谦虚、谨慎,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性。


(责任编辑:)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
  • 扬剧之根在江都(扬州江都)

    扬剧的源头在江都,其发端是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 古代江都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陈...

  • 扬州的方言

    在扬州,乖乖有三个意思:一是长辈称呼小孩;二是用来骂人,如北京人骂人时说的孙子;...

  • 带数字的扬州方言

    扬州话里有许多有趣的、好玩的话语,表达简洁明了,说来风趣诙谐,令人忍俊不禁。我上...

  • 扬州人家的做寿风俗

    自古以来,扬州人一直把为老年人祝寿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礼仪活动,并伴有隆重热烈的庆...

  • 方言土语撷趣

    州话 方言土语撷趣 ■王国藩 □请喜自拜寿,买卖不同心。 □雨洒中秋节,必有来年灯。...

  • [风俗]官商共赏扬州戏宴

    戏宴,就是把唱戏的请到家里来,在堂屋或天井里摆个戏桌,搭上戏台表演,给前来赴宴的客人...

  • 扬剧介绍

    扬剧是由扬州、镇江的花鼓戏和香火戏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剧种。 扬州花鼓是...

  • 《中国戏曲志 . 江苏卷》:扬剧

    《中国戏曲志 . 江苏卷》:扬剧 主 编: 王 鸿 明正德、嘉靖以后,安徽凤阳花鼓便流入...

  • 扬剧网大事记—回眸2009

    扬剧网大事记 回眸 2009 1/2009 年即将过去,回眸 2009 年,值得回忆的事太多。首先,...

  •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乌苏里船歌引起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在公众的视野中淡化了,然而,美国好莱坞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