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扬剧论文 >

戏曲伴奏浅谈

时间:2010-03-24 13:13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王冰 点击:




 

戏曲伴奏浅谈
伴奏是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伴奏是指通过弦乐、弹拨乐、吹管乐、打击乐和代表剧种特色的主胡等乐器的独奏、合奏、重奏及协奏,在演出中起到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无不需要器乐伴奏。以前戏曲乐队的编制基本是几大件配上打击乐,现在则融入多种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笔者是一名扬剧乐队二胡演奏员,现就自己的演出实践,谈谈对戏曲伴奏的一些粗浅认识。
“伴奏”之伴是“伴侣”之伴
过去,“伴奏”因为有一“伴”字,经常被认为是绿叶,躲在幕后,其作用仅在于“帮腔”。笔者认为“伴奏”之伴当是“伴侣”之伴,它已经成为戏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中国戏曲是综合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包括伴奏在内的戏曲音乐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离开了包括伴奏在内的戏曲音乐,戏曲就成为无根之源。
其次,中国传统戏曲的欣赏,听觉的享受往往是第一位,因此过去看戏往往被说成听戏;听戏既是听演员的唱腔,也是听伴奏。伴奏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观众的欣赏与评价。
再次,戏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一环是音乐创作,而伴奏的配器设计则至关重要,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史诗扬剧《史可法》的创作,扬剧三源之一的“大开口”旋律变奏为主流,雄壮的交响乐、柔美的民乐和极具特色的扬剧主胡演奏交相辉映,为该剧找到了准确的旋律定位,成功地表现了传统观念认为扬剧难以表现的帝王将相与英雄人物主题。
现在,伴奏也可以独立成章,演变为主奏乐器的独奏、协奏。许多京剧琴师们开起了京胡独奏音乐会,扬剧也有著名琴师卢小杰先生在“百年扬剧”晚会中表演的胡琴独奏《梳妆台》,笔者曾和扬剧著名琴师王俊先生在“王俊扬剧音乐生涯五十周年演唱会”中共同编创演奏的胡琴协奏曲《茉莉花开》。而戏曲却不能离开伴奏,无法想象一出戏只有演员的清唱,所有的舞台行动都在无伴奏情况下进行。伴奏不仅仅是营造气氛,而且直接推动戏剧节奏的发展。当然,戏曲的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任务是无法由伴奏独立完成的,这也注定了戏曲伴奏是忠实的伴侣,而不能成为主角。
戏曲伴奏的独特之处
戏曲伴奏是一出戏的组成部分,也是演员表演的组成部分,是为剧情服务,为演唱服务的,必须统筹考虑全剧结构以及具体演员的声腔特色,演奏演员要充分体验角色的心态、情绪的微妙变化,不仅要对音乐本身进行诠释,也需要对剧情、演唱演员的个性特点进行了解,通过音乐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剧中人物性格的对比与冲突,推动戏剧矛盾和情节的展开与发展,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同样的一段【梳妆台】【大陆板】的伴奏,在不同的剧目、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唱段都是有可能不同的,男腔、女腔也有所不同,高(秀英)派与华(素琴)派也有天壤之别。同一曲牌在节奏、旋律上作相应变化,可以表达多种情感。而演奏员们则需要采用不同的演奏技能与表现手法去更好地服务于剧情与演员。笔者曾为一位老同志伴奏《板桥道情》,就是根据其发声特点,及时进行了“应腔行调”的调整,完成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合作。
戏曲伴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如省扬剧团的前辈琴师颜琦先生大胆地把京剧“西皮”演奏技能引进到扬剧音乐伴奏中来,创造出了激情高亢的【西皮梳妆台】;至今每逢演奏到华彩之处,都能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故有一说,全国戏剧界除了京剧外,演奏华彩过门能激起观众喝彩的非扬剧琴师莫属。扬剧男女腔不同弦是扬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一种特色,但也增大了演奏的难度,扬剧界创造出【新数板】和【新探亲】,尝试了男女同弦。这些都丰富了扬剧伴奏的艺术空间。
而演奏自身就是独立的主体,它的旋律往往早就由作曲家规定好,不能轻易变动。演奏是观众直接欣赏的对象,对演奏技巧要求更高,圈内有演奏家之说,却没有伴奏家之说;而在戏曲伴奏中,固然也要求不断提高演奏技艺,但决不可喧宾夺主,伴奏不能盖过演唱,一般乐器不能盖过主胡。戏曲伴奏与歌曲伴奏也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戏曲伴奏有相对固定的曲牌或板腔,另一反面戏剧伴奏更考虑全剧风格的统一,考虑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歌曲伴奏相对要自由很多,但也缺乏色彩的变化,相对单调。
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目前很多剧团音乐创作人员与研究人员紧缺。以扬剧为例,几乎没有50岁以下的专业扬剧作曲人才,不得不邀请退休作曲家与其他剧种剧作家参与创作,这对剧种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由于缺乏研究人员,无法深入研究剧种音乐的特色与优缺点,剧种音乐改革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更有甚者,很多剧团的乐队已经不完整,碰到大型剧目演出,不得不大量外借乐队。
二是目前很多戏曲伴奏乐师过度依赖乐谱。他们对剧作、角色、演员缺少认真细致的研究与体验,因而也就缺乏演奏的激情。同时,一些老乐师对传统的剧种演奏法掌握的较为丰富,但缺乏新型的演奏技巧和音乐修养,而一些年轻乐师则掌握了娴熟的演奏技法,但对传统韵味缺乏足够的了解,伴奏缺乏生动,千人一面、千口一腔。
三是很多剧团,尤其是基层剧团,由于节约成本、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的制约,更愿意演出时放伴奏带。其实伴奏带是死的,而演出会遇见种种不同情况,有时舞台大小发生变化、演员即兴激情爆发,但由于播放乐曲节奏的固定、呆板,从而束缚了演员的表演空间,伴奏也缺乏亮点,影响了剧作的发展,笔者觉得这对整个剧种的传承、发展并非幸事。
笔者是一名扬剧乐队演奏员。扬剧音乐曲牌丰富,专家认为她“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但这些不同的来源,已逐步形成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戏曲伴奏也应当兼容并蓄,不断发展进步,以上是笔者关于戏曲伴奏的一点想法。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20)
90.9%
踩一下
(2)
9.1%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