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动态 演出安排 站内新闻 文化新闻 戏剧新闻 其他新闻 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 戏迷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合作 专题文章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扬剧动态 > 扬剧动态 >

扬剧不妨“借智”五戏连演

时间:2013-06-07 19:49来源:扬州日报 作者:孔茜 点击:




“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昨落下帷幕,5场火爆的演出令人思考——
扬剧不妨“借智”五戏连演
 
 

    昆曲经典之作《牡丹亭》演出现场。庄文斌 摄

 

 

    昨天晚上,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百年泸州老窖·鸿源之夏“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正式落下帷幕,经久不息的掌声在京杭之心久久回荡。5个不同剧种齐聚扬州,10位戏剧“梅花奖”得主登台献艺,5个不同剧种争相竞放,扬州戏迷在这一周内过足了戏瘾。

    5场演出的火爆,再一次说明扬州的戏剧爱好者之众。与之相比,每周登场的“周周看扬剧”高上座率也足以令人欣慰。五场演出给扬州地方戏扬剧带来怎样的推动?又带来怎样的思考?本报记者昨采访扬剧演员、市扬剧研究所书记周寿泉,请他解析扬剧“借智”其他剧种之道。    

    经典PK新编

    打出品牌最重要

    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淮剧团、上海京剧院以及上海沪剧院的艺术家们,在五场演出内陆续演出了越剧《玉卿嫂》、昆曲《牡丹亭》、淮剧《家有长子》、京剧《霸王别姬》、沪剧《董梅卿》。这些剧目均获得过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项,除了传统剧目外,还有根据小说改编的新剧目。如此高密度、全精品、剧种多元的专场戏曲演出,在扬州史无前例。

    “昆曲、京剧的家底太厚,太多传统剧目还没被搬上舞台,所以完全不用急着创作新编戏。”“梅花奖”得主、昆曲著名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在采访中这样表达她对于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的理解。

    然而,与昆曲600年的历史相比,仅有100年发展的扬剧无疑是个“小弟弟”。经典剧目与新编剧目,在扬剧中孰轻孰重?

    “不管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剧目,最重要的是打响扬剧的‘品牌戏’。”市扬剧研究所书记周寿泉认为,《牡丹亭》、《霸王别姬》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无疑为该戏种加分。近年来,扬剧研究所创作新编了大批优秀剧目,《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以及《青春树》斩获省级、国家级奖项无数,更赢得戏迷们一片好评。同时,从其他剧目移植的经典剧目《杜十娘》、《李慧娘》也叫好、叫座,“充分体现现实意义的剧,才能抓住观众的心。”

    戏迷老龄化之解

    扬剧网全国前三

    “现在昆曲观众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而京剧在55岁左右,剧场内80%的观众都是年轻人。”新晋“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黎安向记者介绍了目前昆曲的观众群。在“周周看扬剧”的观众席中,虽有不少头发花白的老人,但中年人的加入,更让扬剧演员们兴奋。

    “戏曲历来就是安逸时的欣赏,所以生活快节奏的年轻人不喜欢或许可以理解。”周寿泉说,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老年人都从年轻时代而来,他们在今时今日喜爱扬剧,说明这个剧种的生命力所在。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全国多如繁星的戏剧网站中,扬州扬剧网的点击率排名前三,对于地方剧种来说,堪称奇迹。现在,年轻人选择在网上欣赏扬剧,很多戏迷还在扬剧网上表演和交流。扬剧网的负责人汤玉祥说:“一个剧种的未来在于观众,而网络扬剧的兴起,则培养了更多的年轻戏迷,他们都会和百年扬剧一同成长。”

    周寿泉介绍,京剧的题材多聚焦帝王将相,越剧多关注才子佳人,而扬剧由于其乡土气息,多爱描述小人物的故事。地方剧种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声腔、念白与语言。“现在观众越来越关注表演,此次戏曲连演,扬剧研究所的多名演员均去观看了演出,必将在演出中吸收各剧种的精华。”

    本报记者 孔茜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2)
80%
踩一下
(3)
2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