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报刊专著 >

扬剧为什么不能恢复?

时间:2006-07-13 07:34来源: 作者: 点击:




 

扬剧为什么不能恢复?

(原载《上海戏剧》1980年第6期)

 

编辑同志:

 

    我们扬剧的前身,是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解放前在上海南阳大舞台、虹口民华楼、沪西大舞台、延安东路太原坊等剧场以及上海的四大公司和新世界、大世界等处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据不精确的统计,扬剧在上海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扬剧这个剧种和其它兄弟剧种一样.从幕表制到剧本制演出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改方针中,我们这些在旧社会过来的苦大仇深的扬剧艺人.思想觉悟有很大的进步,艺术上更是勤学苦练、在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四年期间,我们创作整理了《上金山》、《偷诗》、《八姐打店》、《魏微斩龙》等优秀剧目,参加了华东会演,其中《上金山》一剧经选定拍成电影。

    我们扬剧多次招待过中央首长。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四日,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和邓大姐来到上海,当时在陈毅市长和文化局于伶局长的陪同下观看了我们扬剧演出的几个小戏。演出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扬剧美,曲调丰富,变化多,表演细致,耐听,耐看,它和淮剧的家乡距离那么近,可是两个剧种的特点又是这样明显突出。足见地方戏曲中劳动人民的创造性真是各有千秋,万不可一概而论,抹煞特点”。周总理所讲的话都是给予我们的鼓励和鞭策。也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扬剧工作的光荣。

    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九年我们上海的扬剧又创作和整理了一批较好的现代题材的剧目和传统戏,其中有反映“五卅”运动纱厂工人斗争的大型现代剧《黄浦江激流》和传统剧《皮匠挂帅》,都被选为参加国庆十周年的会演剧目并于《剧本》月刊上发表。以后在市文化局的领导主办下,扬剧举办了青年会演,通过这次会演,涌现了一大批有艺术才华和培养前途的扬剧新生力量。

    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上海的扬剧和其它剧种一样,除了支援外地,由十几个扬剧团整编压缩为三个扬剧团,由市下放到杨浦、普陀、闸北三个区,成为区级剧团。这几个区是苏北观众最多的工人区。演出剧目不仅自己创作,同时也多方面地学习兄弟剧种的剧目。例如《江姐》、《赤道战役》、《半把剪刀》等在演出中都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在“大写十三年”的错误口号下,我们一度出现过萧条,清淡,是向国家借了些钱,但在以后演出中也逐步归还了。与市级剧团比较起来,我们区剧团并没有比市级剧团要求国家花钱。谁是国家的包袱呢?我们认为:扬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人又出戏,我们这个剧种没有让国家背包袱,我们这个剧种在党的文艺事业中是有贡献的。

    “四人帮”横行时期,我们和其它剧种一样,遭到了大砍大杀。剧团解散,人员下放劳动改造、粉碎“四人帮”之后,十年大动乱中被压下去的一切又重见了阳光.我们扬剧的同志们出自对扬剧事业的热爱,从19775月开始,自行组织业余小分队演出,以实际行动对“四人帮”进行控诉。当时演出条件差,碰到的困难很多,个别区的文化主管部门不但不支持,还打击我们,把参加小分队的党员同志强以组织名义要他们写检查。以此阻挠拆散小分队。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同志们不论大风大雨,坚持白天上班,晚上演出,自己贴车钱,一直坚持了三年多。1979年在杨浦区文化馆支部的支持下,我们排演了配合法制教育的《恩仇记》,尽管演出的布景,服装道具等很简陋,但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在沪西工人文化宫的纳凉晚会演出时,一场就拥有几千观众,观众们十年后再度能看到扬剧的演出都欢欣振奋。并一再催问我们剧团什么时候能够建立?以后什么时候再看到你们演出?我们为什么能够不收报酬不论天气条件变化,不怕工作疲劳等等的困难,自发地组织起来坚持三年多的业余演出呢?主要是广大扬剧观众这种积极支持和热切盼望的心情鼓舞和推动着我们,这充分说明观众是喜爱扬剧这个剧种的。扬剧在上海是很受苏北劳动人民欢迎的。我们现在的演员大都是三十几岁至四十岁左右。我们原来三个剧团现在合并重建一个剧团是完全可能的。

    有人说扬剧只有一些老年人看,青年观众少,这不完全是事实,造成这现象有两种原因;其一,舰岁左右的青年人十年动乱,没有见过扬剧,也根本不知道上海有扬剧。这次我们找了一些工厂小青年来看戏,看后都说他们看得懂,很好看,有些还和我们交了朋友。其二,有些苏北青年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苏北人。因为在旧社会上海的苏北人历来受歧视,目前这种思想残余仍有影响。因此,我们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尊重这些长期来忠诚为广大人民热忱服务的苏北人,并要求重视扶植扬剧这个剧种。没有扬剧,我们对不起在上海的为数众多的爱好扬剧的观众。

    扬剧这个剧种,植根在苏北,但发展在上海,提高也在上海,在上海的百花园中是开的比较鲜艳的一朵红花“四人帮”企图把它在上海断了根、绝了种,可是“四人帮”垮台了,而扬剧这朵花还是不能开,不能活,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地方戏地方上有了,上海有无都可”,那为什么上海还有那么多的非本地剧种呢?为什么别的剧种重建的剧团不嫌其多,惟有我们扬剧为保留这个剧种重建一个剧团都不行呢?我们再一次要求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听听广大观众的意见,救救扬剧这个剧种吧!

 

 

            原上海友谊扬剧团

                  顾玉君1980815

    (顾玉君同志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编者)


(责任编辑:)
顶一下
(1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