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动态 演出安排 站内新闻 文化新闻 戏剧新闻 其他新闻 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 戏迷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合作 专题文章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扬剧动态 > 扬剧动态 >

扬剧:上海滩演绎“二次辉煌”

时间:2007-01-17 16:25来源: 作者: 点击:




扬剧:上海滩演绎“二次辉煌”
            ■80年前,扬剧在上海滩达到历史巅峰■海派扬剧团,如今重找上海辉煌记忆

 

       昨晚,刚结束在上海杨浦大剧院演出的洪钧便给记者打来电话,“演出非常成功,比预期的要好很多,上座率达到七成以上。而且有20多岁的戏迷与我们同台互动,我又看到了扬剧的希望,而且是在上海。”
       洪钧,出生梨园世家。1960年从艺,自幼受扬剧名家房竹君点拨,工青衣花衫兼小生。其代表作《玉堂春会审》、《恩仇记》、《乌龙院》、《再生缘》等深入人心。2007年,年近花甲的洪钧创办了海派扬剧团。“扬剧是从上海走向全国,在那里一度鼎盛,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所以,取名‘海派’只是为了延续我们的梦想,希望这个古老的剧种在上海滩能重新找回昔日的荣光。”
       2007年1月13日、14日两天,带着传统改编剧目《目莲救母》、《武松杀嫂》、《新恩愁记》和扬州清曲,洪钧与其丈夫——扬剧名宿唐麟童,带着海派扬剧团一行数十人在上海杨浦大剧院粉墨登场。两晚的倾力演出,让他们重新找到了当年的辉煌记忆。“我坚信上海依然会成为扬剧再次辉煌的舞台。”
      闯荡上海滩,
      扬剧成就“黄金时代”
       上世纪20年代,被称作“维扬文戏”的扬剧开始在上海流行。由于其融合了“花鼓戏”、“香火戏”和扬州清曲、民歌小调的特点,因此在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1920年,扬剧初登上海大世界舞台即引起轰动,为了满足上海市民的需要,维扬小曲唱本中的《王瞎子算命》、《小尼姑下山》等被改编成剧本。而音乐方面除了“梳妆台”曲调,还加入了维扬小曲中的部分曲牌,同时改称“维扬文戏”。
       “扬剧真正意义上应该算是在上海诞生,大开口、小开口是在上海完成了历史性的组合,这才诞生了扬剧这一新的剧种。”洪钧滔滔不绝地向记者提起当年在上海红极一时的扬剧名角: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顾玉君、武麟童、唐麟童、小奎童、陆咏庭及“崔氏三杰”。其中,唐麟童先生成为洪钧的伴侣,二人在扬剧表演艺术的道路上相互扶持,一直走到现在。如今,
       已年过古稀的唐麟童先生依然活跃在扬剧舞台上。
        建国以来,扬剧在上海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先后成立了“华联”、“友谊”、“艺宣”、“协助”等专业剧团。扬剧代表作《上金山》也在上海首次被搬上大银幕。顾玉君、蔡元庆录制的“偷诗”唱片风靡大江南北。《黄浦江激流》、《皮匠挂帅》、《农奴》、《赤壁战鼓》等一批创新剧目也在上海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间,扬剧精英云集上海滩,争奇斗艳、流派纷呈,真正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民营剧团推动,
       扬剧走出去时机成熟
       虽然直到2005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局四部局才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但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扬州一批知名扬剧艺人便已开始积极筹措成立民营性质的扬剧表演团体。
        退休于扬州扬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汪琴是扬州最早吃螃蟹的人,她于1996年秋天,和丈夫刘葆元一起出资,创办了扬州最早的民营艺术团,主攻方向自然是老本行扬剧。汪琴一直坚持走戏曲改革路线,本着“扬州人写扬州人、演扬州人”的精神,将扬州本土的英雄模范人物,用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于舞台。先后创作了《帕米尔赤子》、《好民警陈先岩》、《好人高仁林》、《地平线下的彩霞》等一批优秀剧目,广受好评,在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开始提升。
       如果说汪琴为扬剧艺术在扬州的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那么洪钧则更多开始考虑如何让民营扬剧团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她首先考虑到的便是与扬剧有着深厚渊源的上海。2002年,洪钧与唐麟童拿出30万元注册了海派扬剧团。
        谈到二次创业,洪钧十分感慨,“毕竟我们是从事扬剧表演的,没有经营思想。一开始亏了不少钱。”让洪钧亏钱的是这家民营剧团的另一经营项目——戏剧摄影。“刚开始搞民营剧团,想试水,所以搞了一个以扬剧戏曲造型为卖点的影楼,希望借此推广扬剧的概念和提升影响力,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形成品牌。没想到,由于选址、宣
        传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影楼亏损10多万元。我们只能回归自己的老本行。”
        此后,洪钧开始思索如何进行戏曲创新,如何创作精品剧本。在一大批优秀扬剧人才及文化主管部门的协助下,海派扬剧团创作出了《红蛇传》等多部优秀作品,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大学生戏迷和有志于从事扬剧表演的青年。扬剧走出扬州,展现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
      扬剧需要不断创新,
       但最终归宿还在于市场
       去年,20出头的小孙辞去工作,专心干起“扬剧事业”。不过,他更多的是思索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这门艺术。小孙告诉记者,他已经开始构思自己的第一部网络版扬剧电影。在这部作品中,将引入3D动画等辅助软件,配合表达扬剧中的部分特定场景。因为是面向年轻受众,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完整的扬剧,肯定会适得其反,毕竟距离流行已相当遥远的扬剧艺术,找不到太多契合当代青年审美诉求的特征,如果适当地让他们先接触到扬剧唱腔,一旦产生兴趣了,他们自然会有听扬剧的需求。
      除了要有好的传播载体,归根到底,扬剧要兴盛要不断传承,自然要有好的剧本。《红蛇传》是海派扬剧团新近创作的一出大型神话剧。“前有《白蛇传》、《青蛇传》,现在将有《红蛇传》,相信这个名字就会让人产生观看的兴趣。”周育稳,国家二级演员,著名剧作家,也是《红蛇传》的导演,在他的观念中,剧本对一出戏曲而言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部戏让人多一点和谐谦让,少一点浮躁贪婪。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突破,与传统扬剧相比有很大程度的创新。”
       洪钧向记者透露,《红蛇传》很快就要首映了,日子选在“4·18”之前,地点依然定在上海,“只有让国际化大都市接受你,才能更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我们会不断地探路,但扬剧最终的归宿依然是文化市场。” 
           


(责任编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