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动态 演出安排 站内新闻 文化新闻 戏剧新闻 其他新闻 信息公开 党建工作戏迷动态 视频新闻 媒体合作 专题文章表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扬剧动态 > 戏迷动态 >

他们,因扬剧而快乐

时间:2014-09-11 16:51来源:未知 作者:蔡俊 彭飞 点击:




  首届“香江杯”江都扬剧票友大赛从初选到决赛,受到全区票友、戏迷的广泛欢迎,参赛人数之多出乎意料,初赛海选就有千人参与,覆盖全区各镇及仙女镇各社区,入围复赛选手高达115名。连日来的参赛、观赛,更是唤起不少票友、戏迷心底与扬剧之间的那一抹情结和记忆。

 

冷春波:
“我用扬剧助人为乐”

    “五六年的时间里,他从对扬剧一窍不通,成长为一个闯过初赛、复赛而进入决赛的选手,着实不容易。”在9月6日晚进行的大奖赛上半场决赛后,区扬剧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佘志群如是评价票友冷春波。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今年64岁的选手冷春波登台后,一开口便展现出《板桥道情》的文化韵味。“复赛时我唱的是《单下山》,决赛之所以选择《板桥道情》,不仅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希望借此机会提升自己。”他那字正腔圆的演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也得到了评委的肯定。
    冷春波是仙女镇镇北社区推荐的选手,2008年开始接触扬剧,“那年我退二线后,主要任务就是接送孙女上学放学。有一天,我把孙女送到幼儿园后,就去了仙女公园。在那里,看到几位中老年朋友在唱扬剧,听着听着就入迷了。”
    这一听,让冷春波与扬剧有了不解之缘。“他们问我,你会唱扬剧吗?我摇摇头说不会。然后我就问,我50多岁了能学会吗,你们这里教不教啊?”他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他们说不教,建议我买点碟片回去自学。”
    冷春波把碟片买回来后,渐渐对扬剧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送过孙女后,就到社区、仙女公园、龙川大桥等扬剧爱好者常去的地方拜师学艺。”充实而丰富的生活,让他忘记了退休的失落,“那段时间,老朋友看到我,都夸我精神面貌特别好。”
    “当然,扬剧给我带来的乐趣不仅这些,更重要的是,我用扬剧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冷春波妻子因病住院时,他发现不少病友心情低落,就想着找个方法缓解一下大家的压力,就谈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这一来,病友们都来了精神,纷纷要求他唱几段。
    冷春波选了几个幽默诙谐的扬剧片段,在病房里为大家唱,“不少其他病房的家属、患者也都聚集过来,渐渐地忘记了烦恼和病痛。看到大家能因为我唱的扬剧而露出笑容,我也觉得非常开心。”

 

朱秋玲:“我对扬剧有着割不断的情结”

    在扬剧大奖赛决赛现场的观众席上,有一位与扬剧有着较深渊源的戏迷朱秋玲。“这些天,因为招待从外地回乡的朋友,只有一场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她告诉记者,其它时间都追戏追得很疯狂,“晚饭还没结束,我就带着返乡的朋友飞奔到比赛现场,虽然只看了30多分钟,还是觉得很满足。”
    是怎样的情结让朱秋玲对扬剧如此入迷?她向记者讲述了30多年前的往事,“母亲是村会计兼宣传员,小时候我和姐姐跟她到田间地头,当时的文艺宣传方式主要就是扬剧表演,《荡湖船》、《王宝钏》、《王樵楼磨豆腐》等名段深深留在脑海里,一些耳熟能详的扬剧名家苏春芳、凌桂泉等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记。”现在朱秋玲家中还珍藏着《新编大戏考》、《中国现代独幕话剧选》、《扬州戏考》等戏曲方面的书籍。
    采访中,朱秋玲还唱了几段扬剧,“我们一家可谓忠实的扬剧传播者。村里宣传队组织文艺节目,慰问挖沟的百姓,姐姐穿着一件花洋布、小方领的衣服,主动要求报幕。除了唱红歌,就是扬剧了,不过,那时候扬剧更多是以花鼓戏的形式来表达。”
    朱秋玲的父亲是扬剧票友,“1959年喜欢扬剧的父亲参加了全县扬剧比赛,获得一等奖,奖品就是一把二胡,当时父亲特别开心。我和姐姐也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都能唱几段扬剧。”
    让朱秋玲对扬剧的热爱得以升华的是,2000年作为军人家属定居山东潍坊,“那段日子特别想念家乡,尤其是乡音。”她的同学知道后,为她邮寄了几张扬剧碟片,“记得当时有《恩仇记》、《玉蜻蜓》、《香罗带》、《鸿雁传书》等。看着VCD里爸爸妈妈曾选唱过的扬剧,听着熟悉的乡音,我居然失声哭了出来。从那以后,扬剧就成了我一解乡愁的必需品。”
    朱秋玲说,希望以后有时间多参与扬剧,下次比赛能登台献唱,“比赛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唱出自己对扬剧的情结,唱出对家乡的祝福!”

 

周晓勤:
“扬剧伴我成长”

    大奖赛复赛、决赛从8月28日在龙城广场音乐台启动后,场场座无虚席,人山人海。“我一般下午6点半就来了,为的是能在乐队旁占个好位置。”扬剧铁杆粉丝周晓勤不仅喜欢拉二胡,也很钟情扬剧,“我一场不落地看完了成人赛,就算是晚上有应酬,也是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的就中途找理由溜走,因为大赛实在太精彩了。”
    周晓勤在四川攀枝花工作,7月底听家乡朋友说江都举办扬剧大赛后,特地赶了回来,“小时候没有电影看,在农村接触到的文艺表演基本就是扬剧了,所以扬剧对我来说不仅是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儿时的宝贵记忆。”过去,农村里花鼓戏、插秧时哼唱的插秧号子都是扬剧的原型,“那时哪里有表演,就搬着凳子往哪里跑。”
    13岁的时候,周晓勤迷上了隔壁知青悠扬的二胡声,“我就主动跑过去要跟他学二胡,也就是那时候,我学会了二胡的基本指法。”提起当时为什么要学二胡,他笑着说,“因为喜欢扬剧,二胡又是扬剧里不可或缺的乐器。”他每天去比赛现场都会站在乐队旁边,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欣赏,更是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
    有一段时间,远在四川创业的周晓勤多次拜托家乡的朋友寻找扬剧乐谱,“在外多年,总有一种抹不去的乡愁。对我来说,从农村土壤成长的扬剧,与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一样,有着千丝万缕说不清的联系。”
    现在,周晓勤家里还保存着不少扬剧磁带,私家车的MP3里也下载了不少扬剧名段。采访中,他还向记者介绍了扬剧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以及扬剧史上的名家、名段,俨然是专业的水平。

 

田珠宝:“传播扬剧,我责无旁贷!”

    “这次海选大赛,可以说是扬剧票友的一场狂欢会。”票友田珠宝是仙女镇引江社区扬剧团的组织者,也是拉二胡的佼佼者。这一两个月来,他与身边同龄朋友交谈的话题基本都与扬剧大奖赛相关。
    田珠宝上小学的时候就会拉二胡了,“学校有位老师喜欢二胡,我经常在放学后趴在他门窗边偷听。有一次他发现了,亲切地问我是不是喜欢二胡,我拼命点头说是的、是的。”就这样,田珠宝拜老师学了二胡。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忙碌的学习让田珠宝没有时间继续拉二胡,“退休以后我就想,总得有个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吧,想来想去,还是重操旧业,拉拉二胡。”田珠宝拉二胡还是很有天赋的,很快就吸引了一些扬剧爱好者前来合作。
    “我每天早上都在龙川广场或河边上拉二胡,慢慢地有不少扬剧票友主动停车跟我说,希望同我一起合作唱扬剧。”田珠宝欣然答应了,“这样一来,我们渐渐形成一个扬剧业余爱好者的圈子。”后来扬剧进社区后,社区工作人员就把他们纳入社区扬剧团。
    这些年,田珠宝参与的剧团拍了几场大戏,如《九斤姑娘》、《三进洞房》、《莲花女》等,先后多次登上市电视台荧幕,“为让扬剧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我还主动请区文联领导帮我们协调了活动场所,并命名为旬旬广场扬剧大家唱。”
    有了场所和活动平台后,幕后还有许多事需要人手,如维持场内秩序、音响收放等,而这些都是田珠宝一人来承担。“你不做,他不做,谁来做呢?传播扬剧文化,是一项公益事业。作为扬剧之乡的一员,我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