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评 >

《不破之城》演绎中国精神 ——论扬剧《不破之城》的现实意义

时间:2016-12-19 13:43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作者:徐晓思 点击:






       金灿灿的十月,艺术的光芒闪耀在文化大省江苏的大江南北——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其中26日在紫金大戏院上演的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演的扬剧《不破之城》,更是传承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由“高原”向“高峰”挺进的优秀剧目,给人以眼球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不破之城》的“艺术与人民同行、艺术让人民共享”,全心体现了人民性。她的载体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种之一——扬剧。
 
       扬剧,发源于江苏省扬州市,以悠远的文化传统作为背景,以淮扬官话为基础方言,成长于上海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她以隋唐元明清以来的宫廷大曲、佛道音乐和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扬剧虽属地方小戏,但深受人民的喜爱。2006年5月20日,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剧《不破之城》的创作和演出,正是顺应和继承了扬州审美精神的传统,汇集了扬州审美精神中的精粹。担纲《不破之城》的主角是中国扬剧王子李政成
       这次李政成扮演史可法,论文戏,他唱功了得,“堆字大陆板”字字铿锵,“道情”句句抒怀。说武戏,他功夫过硬,走马挺身,动作到位,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怀的史可法,重现舞台之上……他利用中国戏剧高台的教化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精髓转化成动人的情节、感人的形象,以老百姓喜闻乐见优美形式表现出来,让这包孕着民族优秀文化密码的思想道德精髓展现在人民的眼前、飘扬在观众的耳边、激荡在群众的脑海、渗透进当代中国儿女的血液。整场演出精彩不断,观众们也毫不吝啬地给予如雷般的掌声。《不破之城》整体剧目情节紧凑、传统唱腔动人,加之华美的衣饰、绚烂的舞美,无不让观众沉醉其中,每到精彩之处,喝彩声此起披伏,演出气氛热烈,紫金大戏院节日般辉煌。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这是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扬剧《不破之城》正是倾诉家国情怀,颂扬爱国英雄的历史题材的中国故事、根植传统使之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剧目。
       《不破之城》讲述了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欲取江南。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史可法镇守扬州,在诸镇不救、朝廷不援的绝境下,以三千将士力敌十万清军。在清军主帅多铎屡屡劝降,万般无助逆境下,一腔忠诚,誓死不屈,死守扬州,城池七日不破。表现了史可法肝胆慷慨、正气凛然,与扬州军民共铸“不破之城”的感人故事,再现史可法的精神风貌和不朽的历史功绩,树立的巍巍正气。
       《不破之城》是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她除了表现史可法的宁死不屈,更着重表现了历史上的史可法的人性。在面对生死决战时,他还特地嘱咐,如果有贪生怕死的将士,就让他们换上百姓衣服,逃命去吧。《不破之城》诉说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个爱民如子的高大形象,跃然台上,感人至深。
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不破之城》在艺术坐标上的亮点——讴歌立于世界之林、顶天立地的中国精神。这也是本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高点:中华民族涉险滩、克困境、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精神风骨的写照。
       《不破之城》没有过多描写两军对战的惨烈,将重点放在了史可法守城的那7天,以及他是如何忧国忧民、爱民如子、精忠报国的,塑造了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史可法。诚然,有形的城池破了,但是扬州人民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心中之城”,却是牢不可破、无坚可摧的永恒的存在!
     《不破之城》其中蕴含的很多对后世有益的思想内容和合理的精神内核,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理想人格构建、道德价值追求,并对今天中国人的人格塑造、道德养成以及内在精神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建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徐晓思简介

徐晓思,江苏高邮人,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教授。有小说、散文、诗歌、书法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钟山》《红旗文摘》《词刊》《北京文学》《雨花》《扬子江》《书法报》《新华日报》等刊物,出版著作有《一路喜鹊窝》《爱然后知教》《母亲望着我》《万年欢》等,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