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评 >

浅论《衣冠风流》中的桓温

时间:2014-07-22 16:12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点击:





《衣冠风流》上演三次以来,好评如潮,不仅在专业戏迷群里引起了轰动,也吸引了不少以前从未看过扬剧的观众(譬如说我),从看待一部历史同人作品的角度来欣赏她。怎样把“桓温篡位未遂”这个历史事件以最强的表现张力搬上戏剧舞台,就成了编剧和导演的首要任务。这是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出于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之前几乎从未出现在任何戏剧影视作品里,甚至连野史八卦都没有。普通观众对谢安、桓温这些历史上脍炙人口的重要人物的了解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从统计意义上来说的)。这也就导致了,有些编剧精心设计,和《晋书》、《世说新语》内中暗合的绝妙好梗,观众可能根本没抓住。我不是很清楚《衣冠风流》的受众是什么人群,但私心希望她既能老少咸宜,又能成为禁得起推敲的传世之作。罗周作为一代历史同人高手,我相信她能做到。

新亭一案在《世说新语》中被归到《雅量》一章,是谢安的代表作品。很多人评《世说》:轻描淡写的文字下掩藏着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但罗周说了她不想写政治家谢安,她要塑造的是“风流名士”谢安,那么这时,桓温作为本剧第一反面角色,第一男配,又该怎么塑造呢?

很显然,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世说》上那段是不行的。桓温将要篡位,伏兵在新亭欲诛谢安/王坦之,怎么会听了几句“浩浩洪流”就惭愧的撤了?简直比鸿门宴上的项羽还莫名其妙。深层原因我作为外行不敢多说,试着理解田余庆先生的意思,应为桓温身为边缘士族,虽然手握重兵,但始终不能挤入当时的中枢政治中心。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谢安/王坦之反对他的时候还是底气十足的,只要表现出“老子就是不同意你桓温上位”,桓温作为一个“处大事谨慎”的人,就不会和王谢门阀硬碰硬,而是选择接受他们的裁决没有妄动。田余庆先生说“这是桓温的有识之处”。

但是如果照搬这样的历史设定,《衣冠》的戏剧效果会不会减弱?主角的性格会不会不够鲜明?对抗冲突会不会全无看点?关于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纯外行,倾向于从《三国演义》的例,把历史上的政治事件简单化。

私以为罗周也是这么做的。她将王坦之、谢安合二为一,将王彪之塑造成骑墙派而把他“却旨”的功劳移到谢安身上——这个在谢安篇再细说。既然谢安的设定是个一心为国的忠臣,那么说服桓温的就只能是那套“忠孝仁义”的价值观,否则难道让谢安说“不服来战”吓唬桓温么。我个人理解并支持罗周的这个塑造(因为既采纳了历史表面上的文字,又符合戏剧“好坏分明”的传统),但是有不少观众都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他身为一代枭雄,怎么这么好糊弄。仔细想了想,觉得可以在剧情大体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几处细节,来增强《衣冠》的舞台效果。

1)不少人认为桓温是《衣冠》里相对的弱点,我觉得这真不能怪演员。抹了一张看不见表情的大花脸,又没什么台词,站在谢安身旁很难有什么表演空间。大花脸恐怕不可改?那么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唱段(同时相应减少一些谢安的)?几个版本里桓温的念白听起来声音都很“粗”,从外行的角度觉得不是很好听啊。是不是可以不要局限于把桓温塑造成一个赳赳武夫,而是更多的表现一下他豪爽气概中的三分温情,让观众对他也产生一些敬意。

2)谢安称赞桓温从前功绩那部分,不知能否改为让桓温自己唱?譬如可以他唱一段“北望河山”,谢安哭两句“看看你现在”;再唱一段“英雄振袖”,谢安又哭两句“都是过去时啦”,最后两人感慨一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样一唱一和,或能增强戏剧冲突,给观众一种“桓温被谢安说败了”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桓温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他当年金戈铁马的豪情壮志,而这一份“克复中原,还于旧都”的理想,更可以作为后面谢安试图说服他不要篡位的立足点。

3)后面谢安提及桓温先父桓彝为晋死节一段,我觉得罗周设计得不错,既体现了桓温的英雄气魄,又把一顶“忠孝”的大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4)再后面“我哭这血衣带难挽难系”处,是谢安试图说服桓温的重点,我以为当尽量把矛盾转移到胡汉关系,南北对峙上去。其实剧里“倘若晋祚难为续,叹公声名堕污泥”那段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但感觉有点太含蓄了。很多观众看第一遍的时候恐怕反应不过来,这几句话是怎样产生讽刺说服效果的。我的意思是谢安可以再说的明白一点:假如现在你篡位了,很多士族不会支持你,必会导致朝局不稳,进而影响到江左安危,一旦北方的苻氏慕容氏趁虚而入,你桓温靠自家力量抵抗的住吗?一旦土地沦丧,你桓温又担的起这样的罪过吗?这样,或许比光骂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要对观众有说服力一些。

5)新亭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桓温身上,不会是曹操王敦,更不会是朱温李自成。桓温的两大特点,使得他可以和其他权臣枭雄区分的是,一为他的处事谨慎,不好杀人(相对的);二为他对名士的尊重。而这两方面,都可以通过描写他念念不忘与简文谢安的旧友之谊来体现。谢安那段“同醉壶浆,同游把臂”非常高明,私以为要是换成桓谢两人对唱更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毕竟在剧情的设定下,桓温比谢安“更需要”怀旧。而怀旧的唱词,我以为可以再提一下他和简文的故交,使得桓温对篡位表示惭愧。

6)之前有戏迷在私下交流的时候提出,郗超几次三番的喊“拉下去砍了”而桓温总是“且慢”,似乎有点落于俗套了。不妨改作郗超带着武士们缓缓逼近谢安,制造出一种生死危机的恐怖气氛,而桓温在他们逼得太紧的时候可以用手势示意。这样,既可以体现出谢安临危不惧的雅量,也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桓郗二人的默契。

7)终场前那几句活用“流芳遗臭”的念白挺不错的,体现了桓温审时度势的谨慎,演员的表演也很有气势。不过“单人独骑,面见太后”处是不是加上“天子”比较好?

8)而第三场开始那段“诛谢安,移晋鼎”,小兵们的和词,是不是念的有点太快了?听起来好像不够有威慑力。

9)还有一个细节:“空余帐下三千客,辜负掌上百万兵”,想到第一场开始时也是说桓温“麾下之兵,已逾百万”,怎么感觉这夸张效果如此喜剧呢。是不是把百万换成十万会好一点?况且后文曾明说“今十万逆贼,正在新亭”,这两处还是别学小说家言了吧。

总结一下,相比其他人物的成功塑造,《衣冠风流》中的桓温既不见“性情中人”的特点,也没有很好的展现出一代英雄人物的“高爽迈出”,从而导致了最后一场“新亭”的舞台表演力度不够饱满,没能承担起作为全剧高潮的重担。我以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桓温的戏份太少,一个很大胆的提议是把谢安“哭衣冠”的独唱改成桓谢二人“忆往事”的对唱。毕竟,只有在最好的桓温衬托下,才能展现出最好的谢安。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