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明铧说剧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韦明铧说剧 >

二月春风似剪刀

时间:2006-12-17 00:57来源: 作者:韦明铧 点击: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座城市给人的最初印象,总是她显而易见的部分,特别是城市的建筑。于是高楼、广场、行道树等等,成了城市最容易被人识别的面容。但只要我们同城市亲密接触一下,就会发现在相似的面容后面,各个城市其实有着不同的性格。有一句名言,也许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建筑只是城市的外形,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往往并不等于对这座城市的最深印象。最深远的价值,往往蕴含在那些通常看不见的城市精神之中,而城市精神又通常集中体现在城市的文化艺术与文化艺术的传承上。
      弹指之间,我离开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已经十年了。十年前的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还在瘦西湖畔的廿四桥路上,校舍、教室、饭厅、会堂都十分简陋。记得那时我所在的教务处,曾经不断的挪地方,有时候在二楼教室里备课,有时候在底楼过道里办公。因为房舍奇缺,有时候学生分班上课都找不到地方,只好在饭厅、会堂或者阁楼里临时上课。那时我每天上班,要从城东的沙北三村穿城而过,才能来到学校。当我经过雕梁画栋的瘦西湖时,常常暗自想,什么时候学校的条件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呢?
      而今,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早已告别了狭小的廿四桥路原址,搬到了四望亭路新址。我曾经憧憬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和其他设施条件,现在都变成了现实。我为我工作过十年的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成长壮大,感到兴奋和骄傲。
      物质条件的改善,当然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对于培育人材的学校而言,决定的因素与其说是大楼、电脑和排练场,倒不如说是人——人的主动性、事业心和荣誉感。这些年来,我不时从新闻媒体获得关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师生获奖的消息。这时候,我总是细心聆听,并感到深深的欣慰。我明白,在这些经常是简短甚至是简单的新闻报道后面,是教师的诲人不倦和学生的学而不厌,是演示的不厌其烦的和练习的枯燥无味。然而,一首首优美的歌曲,一场场华彩的舞蹈,一幅幅斑斓的绘画,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正是需要经历长时间的默默打磨,然后才能成为美玉,换来光芒熠熠的金牌和银牌。现在的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规模与硬件同当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不变的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高峰的不懈登攀,这正是它的传统。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扬剧学校,具体建校时间约在1958年。扬剧学校是当时的扬州市人民扬剧团创办的,专业只有一个,即扬剧。两年后,当时的扬州专署在扬剧学校的基础上建成扬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并增设了京剧表演专业、电影放映专业,学制为三年或四年,成为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学校,已经注意到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合理配置,专业课老师主要来自剧团里富有实践经验的知名演员,而文化课老师主要来自大专院校的文科毕业生           
      1962年,因为经济困难时期的到来致使学校停办。直到十年浩劫后的1981年,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扬州地区才又成立了文艺训练班,恢复扬剧艺术教育。1985年,扬州地区文艺训练班正式命名为扬州市戏剧学校,成为培养扬剧、扬州曲艺等地方文艺人材的中等专业学校。199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扬州市戏剧学校正式更名为扬州文化艺术学校,陆续开办了扬剧、曲艺、木偶、器乐、舞蹈、声乐、美术、电影放映管理、群众文化、影视技术、灯光音响等特色专业,在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长项与优势,并一跃成为苏中地区最有影响的中等艺术学校。数十年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从小到大,由弱而强,为文艺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人们的目光常常集中在绽放的鲜花上,而忽视那些默默栽培和浇灌鲜花的园丁。我们如果翻开扬州的文化史,就会知道,没有文化的教育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每个时代的文化昌盛都与那个时代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承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学校教育,包括古代的县学、府学、书院、国子监,和现代的小学、中学、大学等,这种官办机构是文化传承的主流形式;第二种是师傅授徒,例如古代的私塾教育和近代的作坊带徒,乃至现代的家教等,这种私人办学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教学的内容与风格上更具灵活的个性特点;第三种则是家学渊源,也即祖孙、父子、兄弟相互传承,这种家族性的传承方式可以说是中国乡土社会最基本、最传统、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扬州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学校教育、师傅授徒、家学渊源三种文化传承方式从来并存不悖。扬州的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北宋年间即已初兴,明清两代尤其步入黄金期,清代嘉庆、道光后趋于衰落。扬州书院教育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营造开放与论辩的学术氛围,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大批学识渊博的师资和真才实学的学生,这对当代教育不乏借鉴和启示意义。艺术教育则借重文化世家的传承。例如在绘画方面,唐代的李思训擅画山水树石,曾任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继承父业,世称“小李将军”。在戏曲方面,元代的李楚仪擅长歌唱,其女童童、娇娇均善杂剧。到了清代以后,这种现象愈加普遍,艺术世家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层次和各个行业。譬如,书画界有颜氏、李氏,说书界有王氏、张氏,其他尚有剪纸的张氏、叠石的王氏、刻书的陈氏等等。扬州文化艺术的积累,就赖于这种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传承。而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现在正承担着这座古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些年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在全国和全省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在这里,我无法一一列举这些显示教学实力的光荣奖项,但我不能不提到我曾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的女子群舞《荷塘语丝》。这个节目是由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创作排练的,它吸收了扬州民间文化的营养,在音乐与造型上都体现了扬州文化那种特别的柔美。这个作品在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表演奖、作曲奖和创作奖,实现了江苏“桃李杯”奖项的零的突破。这些奖项也许并不能代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历年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但是它的地方性、创造性、突破性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此想到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舞蹈专业,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重点特色。来自俄罗斯芭蕾舞界、北京舞蹈学院、前线歌舞团的教授长年在此指导教学,因材施教,分级教学,使人足以对其教学实力给予充分信任。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另一个让我感动的举措,是和有关单位携手成立了扬州清曲传习所。扬州清曲是一个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曲种,曾经流布各地,影响深远。但尽管它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目前却处于濒危状态。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设立扬州清曲传习所,显然并不是出于营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历史的责任。据了解,扬州清曲传习所将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学生中招收一批对扬州清曲感兴趣的同学,开辟扬州清曲的教学课程,邀请扬州清曲界老艺人给学生授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扬州清曲培养新一代传人,把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去。这种可贵的历史责任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时,我注意到,在学校最新的招生计划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剧专业、扬州曲艺专业也都被列在其中。一切热爱扬州文化的人们,都应当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公益精神和卓越远见表示钦敬和支持!
      最美丽的鲜花,总是出自最肥沃的园圃。有出息的学生,必定出自有才华的老师。我曾有幸看到扬剧高派创始人高秀英、华派创始人华素琴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任教,因此,李政成从这里走向梅花奖领奖台是不奇怪的。唐人贺知章《咏柳》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就像装扮春天的“剪刀”,每个学生在精心的裁剪之下,都会成为芬芳天下的桃李!
 
 
作者韦明铧,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一级作家,1985年-1995年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任教务主任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