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戏迷说梨园 之(六) 百花齐放

时间:2011-12-09 11:47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太阳雨 点击:




   有一位思想很保守的老人对我说:现在念经的、唱麒麟的、唱小戏的,都不怎么行,没有过去人那样上规矩。我问他对这些有什么看法,老人说:念经的嘴里“人五人六人七人八”的胡言乱语;唱麒麟的唱词编的太乱;至于唱小戏的,问题更大,不是搂搂抱抱,就是胡说八道。虽然我比较反感老人的这种封建思想,但还是细细咀嚼了他的这番话。
    我也信佛,但不信和尚。就像我相信GongChanDang,不相信贪官污吏一样。从古到今,有多少是虔诚的出家人呢?现在是商品经济,佛祖成了和尚们的摇钱树。只要你给我赞助,我和尚一样可以为你做广告。过去见到香客,双手合十:佛祖保佑您,阿弥陀佛!现在你给我钱了,我和尚就可以这样对你说:佛祖保佑您,可口可乐!我劝老人只要自己心里有佛就行了,其他的不必太当真。
    老人所说的唱词和表演不上规矩,其实正是地方戏曲的特色,浓浓的民间味、乡土味。老人在旧社会读过几年私塾,算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他用纯文学的眼光来看地方戏,当然是看不上眼了。说到个别老人的这种观点,我又不得不再提一下关汉卿。
    关汉卿的《窦娥冤》原本完成后,关夫人看了很不以为然:你的本子是彻底失败的!老关很诧异,这里可浸透着我的全部心血和才华。关夫人说,本子的致命弱点就在你的这些才华上面。你把剧本当成了炫耀自己文采的地方,通篇的华丽辞藻,忘了你的作品是演给谁看的?观众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大多是目不识丁的人民群众,不是演给文学博士看的。老关如梦方醒,我这么多年书白念了!关夫人说,你就照我说的重写,只要你做到了通俗易懂,我敢肯定:你的未来不是梦!关夫人是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位置,来看待老公的作品。
     昆曲的衰落,就因为她的文学味变得越来越浓,老百姓看得迷糊。昆曲被称为“雅”部,“雅”是“正”的意思。除此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被称为“花”部,就是“杂”的意思,充满了鄙视的味道。昆曲不光词美,还被统治阶级加入了“伟大、光荣、正确”的内容!士大夫们看不起地方戏曲,一帮草民的玩的东西,看都不要看!
     统治者想控制人的思想,这可能吗?别说活人了,死人的思想你都控制不了。你能改变宋江、洪秀全他们的革命思想吗?不可能的!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理想和追求。
     你瞧不上我们,我们还瞧不你呢!你喊你的“万岁”,我们玩我们的。地方戏曲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她们的群众性、通俗性。多是演出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的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通过这些剧目,曲折的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全国有三百六十多种地方戏曲,如果一天欣赏一种的话,欣赏完全部的剧种需要一年的时间。我编了首打油诗,大概归纳了一下:
    百戏之祖昆山腔,
    国粹京剧唱四方;
    越评黄豫几大剧,
    秦晋苏沪粤琼壮。
    吕曲陇祁庐蒲唐,
    绍婺甬湖潮闽芗;
    采茶花灯花鼓戏,
    赣汉桂徽滇川湘。
    龙江吉剧二人转,
    黑土地上散芬芳;
    淮红淮海柳琴戏,
    滑稽丹通锡淮扬。
    梨园高甲歌仔戏,
    道情秧歌碗碗腔;
    北方流行梆子腔,
    江南民间唱滩簧。
    少数民族戏也多,
    布依侗苗白傣藏;
    九州戏曲数百种,
    姹紫嫣红花齐放。
    这里面有豪迈奔放的秦腔、温文委婉的越剧,有欢快活泼的黄梅戏、花鼓戏,还有幽默诙谐的二人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剧种?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盘大了,方言多了,风土人情也不尽相同。戏曲来源于民间的民歌、小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劳动中创造出的。老百姓把这些质朴的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也就不难理解地方戏兴起的原因了。
    虽然剧种繁多,但没有一种是完全独立的,曲调和表演形式都是相互融合。扬剧的“五更调”,借鉴于“无锡景”的旋律,淮剧的叹五更也差不多。淮剧里面也有“杨柳青”、“道情”,不同的戏曲艺术是相通的。同一个剧种的不同流派,也是相互借鉴的。近亲结婚容易产生痴呆儿,戏曲艺术也一样。
    劳动人民很伟大,旧社会的戏子更是很了不起。除了玩票的公子哥儿,哪一个唱戏的是因为爱好而学戏的?都是为了填饱肚子,都是为了生存下去。从前的很多艺人,实际上是在为后来的人打基础。没有多少人能留下响亮的名字,我很崇拜那些老艺人,真的很不简单!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才有了后来地方戏曲百花齐放的盛景!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更,戏曲艺术一直在向前发展着。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感受到了新社会雨露的滋润,蓬勃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解放前夕,昆曲艺术已经奄奄一息了。解放后,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对昆曲的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接近广大劳动人民。我们的“戏曲妈妈”,又焕发出了她的艺术青春。
    一九五六年,毛主席提出来:艺术上要“百花齐放”,学术上要“百家争鸣”。响应着党中央的号召,全国戏曲界真正呈现出了“百花齐放”。可政治上变幻莫测,十年之后开始了动乱的“文化大革命”,艺术、学术都受到了疯狂的冲击。特殊的时代,反而有了一些特殊的产物。在戏曲界,京剧样板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下一篇:红星闪耀

【登陆yangju.cn聚集年轻扬剧迷 评点精品扬州戏】本文摘自: 扬剧论坛(http://bbs.yangju.cn)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bbs.yangju.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721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