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人物传 >

粉墨春秋演绎人生百态

时间:2010-09-21 13:18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王成彦 点击:




 

粉墨春秋演绎人生百态
洗却铅华坦露率真本色
---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姜峻峰先生逝世周年祭
 
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省级非遗传承人、扬州市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姜峻峰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迄今,我仍不愿意相信那位身体健朗、心胸豁达的八旬“老顽童”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姜先生是确确实实走了,走得那么匆匆。一年时间未到,万恶的病魔就将他79岁的生命历程永远定格在了2009年10月19日那一天。
惊悉噩耗时,我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而未能见先生最后一面成了终身的遗憾,当夜我失眠了,翻来复去无法入睡。姜先生的音容笑貌,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为人……象幻灯片一样浮现在我的脑际。
大多数观众对于姜先生的印象缘于他塑造的两个舞台形象。一是《小村庄》(原《夺印》改编本)中那个背鱼篓的富裕中农陈裕发;另一个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轰动京城(受邀晋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的现代扬剧《皮九辣子》(又名《上访专业户》)的主角“皮九”;两个都是小人物,然而姜先生却演出了脍灸人口的大角色,都很出彩。尤其是“皮九”的塑造成为姜先生表演艺术的巅峰之作。该剧主人公年龄跨度大,从18岁演至50岁,剧情时空跨度大,从建国前直至改革开放年代,其间还要出现翻爬跌滚的动作。这对于已59岁的姜先生来说,表演难度可想而之,但姜先生演来却驾轻就熟,他凭借娴熟老练的表演技巧、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舞台经验,以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将农民皮九的悲剧命运和亦正亦邪,亦庄亦谐的喜剧性格刻划得丝丝入扣、酣畅淋漓。
他的独特表演受到了时任文化部长王蒙以及郭汉城、张庚、冯其庸等中国戏剧及学术界权威的高度评介。“皮九”这一形象被誉为填补了中国戏曲画廊的人物空白,这个戏成为了扬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就是这一年,在姜先生年近退休之时摘取了江苏省政府颁发的“紫金杯”优秀表演奖,并披上了“江苏之星”的荣誉,被扬州市政府记大功一次。一向低调的姜先生也因此成了京城、省城、扬城媒体的新闻人物,他的艺术成就已被载入《扬州人》丛书,以及《当代江苏戏剧家》和《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或许,《皮九辣子》的光环太耀眼了,因而掩映了他多面演员的才能,姜先生专工小生、老生兼净、丑行当,戏路宽广。曾成功塑造过许仙、范仲华、薛平贵、王佐、雷刚、鸠山、座山雕、王丞相、包拯等一大批风格各异、性格不同的正、反面人物形象,均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好评。姜先生还是他们那一辈扬剧表演艺术家中少有的文化人。他12年私熟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加之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提升了他的艺术素养,使他成为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三栖艺术家。编、导过《双枪陆文龙》、《武松杀嫂》、《杨乃武与小白菜》、《赖文光》、《范仲华娶亲》、《白蛇传》、《秦雪梅》、《莲花庵》等。
在艺术理念上姜先生崇尚真理,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塑造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绝不离谱。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红灯记》中饰演反面角色鸠山,在那个年代,据说移植剧目,除了唱腔、念白以及音乐可保留本剧种特点外,表、导演手法、布景、道具等均须按“样板”模式套,不能走样。而姜先生对“样板”鸠山的一个动作(因年久、细节已无法回忆)很不以为然,认为既别扭又不符合常理,于是冒着风险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设计了一个动作,演出效果很不错。扬州京剧界一位亦饰演鸠山的老友看了演出后击掌叫好,并引入京剧演出。这位朋友问他:“老姜,你怎么敢改的?”“我只相信艺术,违背艺术违反生活常理的,我演不来,要我演只能这样,”姜先生憨厚地笑着回答老友。同样,对于自己塑造的角色,他并不认为完美无缺,而是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欢迎别人质疑,绝不刚愎自用。他当年在《小陈庄》中塑造的那个背鱼篓的富裕中农陈裕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细心的观众发现,陈裕发上场时,渔网原是搭在肩膀上的,不知何时姜先生将它改为撒开来晾在肩膀扛着的鱼叉杆子上了。这个细节的改变既不是导演的提示,也不是姜先生自己擅自而为,而是年龄小姜先生一轮的B角演员饶建华先生的创意,饶先生的理解是:富裕中农之所以富裕,一是勤劳,二是爱惜自己的劳动工具,渔网搭在肩上不易吹干不利于保养,而这么一改就较为合理了。姜先生对此赞赏有加,他并未因自己是名演员是导演而碍于面子,固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表演,而是全盘吸收了饶先生的建议。
生活中的姜先生性格开朗,心胸豁达。多年前,与身患疾病做过多次手术的老伴蜗居在文昌中路边一套28平米的斗室里。在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声中一住就是十几年,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边照料行动不便的老伴,边完成了多部剧本的编、创工作,面对艰辛,他从不怨天忧人,还自得其乐重拾丢弃多年的毛笔练出了一手疏朗俊秀的姜体书法,而他将此权当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直到本世纪初,在亲友、子女的动员下,方搬迁到西区一套稍大点且闹中取静,就医、生活等均较方便的住宅里。
先生是名人,却从不以名人自居,他平易近人、坦诚待客,因而人们乐于跟他交朋友,朋友中、工人、农民、企业家、医生、营业员、学生、老中青都有。他还喜欢跟文化素养高的青年人相处,他认为“青年人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见解,有活力,有朝气,可以向他们学到新知识。”这或许就是年近八旬的姜先生能保持心态不老的因素吧。因此晚辈尊称他姜先生、姜老师或老太爷之外,又戏称他为“老顽童。”
作为一位老艺术家,他时刻关注扬剧的改革、发展和传承,退休多年并未闲赋在家安享晚年,而是一边照料老伴,一边挤出时间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辅导青年演员、与戏曲音乐家切磋,设计扬剧音乐唱腔。前几年,为丰富扬州文化品牌之一的“周周看扬剧”演出剧目曾编导了好几部大戏作为常演剧目,为繁荣扬剧舞台,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先生的离去不啻是扬剧界失去了一位艺术家,后人们失去一位师长,观众失去一位偶像,可以告慰姜先生的是:他毕生所炽爱的扬剧事业正在不断向前迈进,就在姜先生走后一个月,由扬州市扬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扬剧《县长与老板》全国一百多台剧目中脱颖而出,作为江苏唯一入选的剧团与另外23家中央、省以及大军区院团一同站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的平台上角逐,且载誉而归。这个戏同时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并将努力向国家级精品工程冲刺。
扬剧传人们将不负姜先生的遗愿,将他对扬剧事业孜孜不倦的献身精神和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作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传承、发展下去,为扬剧事业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